“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双方关系承前启后、意义特殊。作为世界两大重要经济体,中国与欧洲始终是推动全球繁荣的重要力量,也是携手应对时代挑战的重要伙伴。
11月20日,2025中欧企业家青岛论坛在海天大酒店开幕。论坛以“智联欧亚、质创未来”为主题,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青岛,研判前沿趋势,共商合作与发展。
青岛作为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始终是中欧经贸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推动者。在这样的关键节点,青岛的机遇在哪?值得深入探讨。
不可逆转 高水平开放内涵更丰富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充满了不确定性。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经贸秩序遭受严重的挑战。尽管如此,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之下,全球的经济正在经历一个迈向数字化、绿色化的快速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化仍然不可逆转,全球合作的趋势也不可逆转。
中外企业家联合会联席主席、 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认为,当前,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呈现更丰富内涵——更加积极的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更多在“新质”领域的开放、更好促进合作共赢的开放、更好联通对内对外的开放,这些将为中欧企业家深化合作坚定信心。青岛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中外企业家合作,推动城市的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中欧经贸合作不仅是双边关系的“压舱石”,更是全球繁荣的“稳定器”。 曾长期从事对外开放和商务工作的前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姚坚认为让中欧合作之树更加根深叶茂,需要抓好三个“纽带”,以“数字纽带”重塑产业新生态,建议双方探索“中欧工业互联网协同计划”,在装备远程运维、预测性维护、数字孪生等领域开展联合研发与标准互认,让“中国场景”与“欧洲技术”碰撞出新的火花。以“蓝色纽带”拓展合作新空间,共建“中欧蓝色伙伴关系创新基地”,推动海洋经济从“资源依赖”走向“科技共赢”。 以“绿色纽带”培育增长新动能,可共同推动中欧绿色标准交流合作、绿色技术转移中心落户青岛,重点开展氢能储运、低碳冶金、绿色建筑、绿色酒店、绿色农业等示范项目,让绿色成为中欧合作最鲜明的底色。
50年前,中欧领导人以远见卓识开启交往的大门;22年前,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为我们描绘了共同发展的蓝图。今天,在青岛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我们更应携手推动三个“升级”:从“技术引进”升级为“联合创新”,共建研发中心;从“货物贸易”升级为“规则对接”,共促标准互通;从“项目合作”升级为“模式共创”,共享发展红利。
持续扩大 六次增资青岛
青岛是中国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外商理想的投资目的地。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贸环境,欧洲依然是青岛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地。今年1-9月,青岛与欧洲贸易进出口总额1420亿元,同比增长2.6%;截至2025年9月,欧洲在青岛累计投资项目1732个,实际使用外资64.1亿美元。
近 5 年,欧洲企业来青投资额年均增长28.5%。雀巢集团落户 31 年来六次增资扩产,目前,雀巢集团的青岛公司已经成为在亚洲最大的生产基地,全球头部制药企业阿斯利康也连续在青岛增加投资,总投资已达 7.64 亿欧元。
青岛马士基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冷冻货柜及冷冻设备工厂之一,年产3.5万余个冷冻货集装箱、4.5万余套冷冻设备,跻身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00强。瑞典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在高新区投资建设的埃地沃兹真空泵制造项目发展势头良好,总投资约1.5亿美元,2024年实现营收3.3亿美元,成为瑞典企业在中国投资发展的典范。
法国液化空气在青设有4家企业,已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医用氧生产企业。近年来,法液空在青积极布局绿色甲醇项目,今年9月,其年产30万吨绿色甲醇及空分生产基地项目正式获批,标志着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在华首个绿色甲醇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世界知名特种化学品供应商德国朗盛集团的青岛生产基地多次扩建,总产能已达三万吨。
这些数据和案例充分说明,双方具备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更多可能 “青岛是很好的AI+试点城市”
场景是当下的热词,也是产业的加速器。
多年前第一次来青岛时,普华永道全球TMT行业主管合伙人周伟然就被青岛所吸引,“青岛有丰富的场景,青岛制造业尤其是家电产业发达,港口物流便利,是很好的AI+试点城市。”周伟然说。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战京涛对此认同,工业AI的真正落地,始于对需求场景的精准捕捉,成于将技术、数据与行业机理深度融合。西门子更重视生态圈合作,目前正与北辰循环合作,推动探索动力电池拆解的“青岛模式”,其中采用了AI视觉、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在从电路板中迅速定位拆解高价值组件的同时,还降低碳排放70%。
全球海风装机主力是中国和欧洲。目前,三峡集团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居全国第一、世界前列。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王昕伟认为,海洋是联通世界的枢纽,青岛正持续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三峡集团愿意与青岛携手,通过健全中欧企业合作机制,在海上风电领域实现共同发展。
青岛产业基础雄厚,涵盖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9个,是新兴产业创新应用的天然试验场。欧洲企业可围绕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家电电子等方向深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青岛是国家重要的综合性石化基地,2023年实现产值317亿美元。欧洲企业也可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及生态化工等领域加强布局,共建高端绿色化工产业体系。
欧洲的绿色能源技术在全球领先,青岛化工副产氢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多元,创新潜力巨大,具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当前青岛正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全力打造“东方氢岛”。欧洲绿色科技企业参与钙钛矿电池、风电装备、新型储能及氢能等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共同开拓东亚绿色市场。生命健康产业等也蕴藏着合作机会。近两年,青岛国资国企已开放123个场景,覆盖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为中外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宝贵的应用市场和信用背书。
青岛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获批新一轮中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相信青岛一定会释放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与欧洲企业碰撞出更多可能,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娄花)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