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也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在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综合集成应用发布会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汇报了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十大进展,多位科考队专家围绕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气候变化与碳循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屏障建设等关键领域,发布了一系列代表性成果。
这些科考成果充分揭示,青藏高原不仅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亚洲水塔,更是一个蕴藏着无限机遇与宝贵财富的“聚宝盆”。
那么,“聚宝盆”中究竟蕴藏着哪些“宝藏”?
第二次青藏科考显示,目前亚洲水塔地表总储水量超过10万亿立方米,约是黄河200年的径流总量;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年碳汇约为1.2-1.4亿吨CO2,占全国每年生态系统碳汇的10%-16%。按照当前青藏高原每年排放5500万吨CO2计算,碳盈余每年超过6500万吨,已经为全国实现碳中和作出了贡献。科考还发表新物种超过3000个,涵盖动物新物种205个、植物新物种388个、微生物新物种2593个。此外,青藏高原矿产资源丰富。
这些丰硕成果的背后,是科考队员们不畏艰辛、持续探索的坚实足迹。“我们统筹10大任务、70余个专题,组织3000多个科考分队次,开展了覆盖高原全域19个关键区的科考,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框架,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观测体系。不仅在科学数据获取和技术创新上达到国际领先,更通过‘中国方案’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范例。”姚檀栋院士说。
在认识青藏高原现状与价值的基础上,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随之浮现:青藏高原是如何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隆起成为今天的“聚宝盆”的呢?
方小敏院士在“青藏高原隆升环境效应科考应用成果”中指出,大约1200万年到700万年前,青藏高原北部快速隆升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连锁反应。青藏高原通过改变大气环流、调整碳循环、影响全球热量分配等方式,主控了全球变化进程,并推动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为丰富资源与独特生态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正是这些跨越千万年的地质演变与生态累积,共同铸就了青藏高原“聚宝盆”的坚实基底。姚檀栋院士表示,系列集成成果的发布,不仅深化了人类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新认识,也推动了多项“从0到1”的世界级原创成果突破。未来,将深化使命,构建数字化青藏平台,推进青藏高原世界科学中心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让这座巍峨的“聚宝盆”持续为国家发展、人民福祉与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