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公开发表涉台错误言论,招致中方坚决的反制,也导致中日之间爆发新一轮争端。而台湾社会自然也高度关注此事。
作为此次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台湾地区舆论如何看待高市早苗的言论及其后果?面对历史上曾殖民台湾的日本,当下台湾社会又持有怎样的认知与态度?《凤凰大参考》解析。
作者丨两岸新闻媒体人 林静和
编辑丨屈功泽 黄思越
高市早苗一席话瞬间冰冻中日关系,岛内舆论则不出预料地分为两种:一是呼喊着“陆客不去日本正好”;另一种则是忧虑会再度波及脆弱的两岸关系,以及质疑高市所言不过是选举语言、并非为了台湾。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图源:美联社)
在大陆反应强烈后,高市似乎才意识到议题的敏感性,因此补充表示“今后不再对具体个案发表评论”;这两日日本官员访华,外界认为有意缓和中日关系。但其实高市对台的具体说法、高市此话在日本政坛所掀起的风波、日本政治的运作到底如何等,台湾主流舆论并不真的感兴趣。

▎11月18日,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右)同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左)磋商因高市言论引发的双边关系问题(图源:东方IC)
在台湾舆论有关日本政治的讨论中,所谓“台日友好”、“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些话长期被绿营刻意拣选及放大,但这些话语从不涉及具体对台湾的承诺;台湾对日本政治也不算多熟悉,了解程度大致上限于一些媒体上常见的日本人士说法⸺而这些日本人士说的话虽符合台湾当局部分人的需求,但未必代表日本政治实情。
这两者因素相加,导致在岛内舆论中,虽长期有一个所谓的“台日友好”的大框架,但内在空泛,大致上也就限于“很多日本人来台湾”、“台湾人去日本被友好对待”等。
从此基础上再看高市早苗的话所引起的岛内舆论,就可以分成两个重点:一,台湾舆论场对日本的态度,有时是一种“对照大陆”之情绪投射;二,台湾究竟是否意识到“日本操弄两岸关系”的严重性?

高市表态,台湾的讨论围绕大陆
在2021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表示:“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当时他已卸任,且不同于高市此次的具体化,“台湾有事”也不过是一模糊说法。曾有在日本的台湾学者提醒,战后日本社会存在反战的诉求,且安倍晋三任内亦有缓和中日关系的行径,“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主体并非台湾,更可能是探讨日本如何应对中美两国;台湾部分人的想法与愿望未必就在日本主流社会的讨论中。

▎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发表讲话,随后遇刺身亡。(图源:朝日新闻/路透社)
而于台湾社会来说,长期接触到的主流信息为“日本人喜欢台湾”、“日本对台友好”等;以民间交流来说两地当然友好,然而部分政治人物用此来作为“日本政治上帮台湾”的联想,甚至将民间友好再进一步转化为日本会帮台湾“以武拒统”之妄想传输给民众。自然,日本政界学界的另一种声音(不愿卷入战争等)就沦为“其实台湾人也心知肚明,但不明说”的境地。
就现实而言,台湾在讨论“外部势力介入台海”时,主要围绕于美国是否会出兵,“日本军事介入台海”的讨论更边缘。在台湾今年各项民调中,“相信美国会出兵帮台湾”者大约是四成,有至少一半的台湾人不相信(美国会军事介入);美国都不会,遑论日本?

▎10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一同登上“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并向美军部队发表演说(图源:纽约时报)
高市此次的表态,台湾部分舆论开始较为沸腾,是在大陆呼吁游客暂缓赴日后⸺也就是说,在这场“台日友好”的表象下,焦点还是对大陆的一种情绪投射;不论是对高市表态持正面还是担忧态度,关于“大陆什么反应”(如陆客是否真不去日本了)的讨论热度均高于高市本身。
也正因为部分台湾政治人物,甚至是高官,“兴高采烈”或“看戏”似地看待此次高市表态,更让人担忧两岸前景,部分台湾政治人物并不明白日本首相以台湾问题做文章的严重性。

▎2025年11月19日,游客走过日本银座。(图源:东方IC)

于台湾而言,“日本操作台海话题”更应警惕
因为教育、对国民党此前的执政较失望以及对大陆的情绪化反应等,台湾社会对历史较为淡漠,因此虽知道中日有历史纠葛,但相对于大陆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对外部势力(尤其是日本)介入内政的警惕程度,两岸的理解不在一个层次上。部分台湾政治人物可能就如高市此次一样,远远低估了操弄台湾议题,大陆可能有的反应。
从近年两岸政治互动不难看出,部分台湾政坛人士对大陆的一些用词相对陌生且忽视,如“大是大非问题不容试探”、“不能背叛历史及民族”等,也因此一再陷于“我(台湾)明明从未挑衅大陆”的这种“不满”中。熟悉大陆者,必会知道当日本操作台海议题,将置台湾于更危险之中,但台湾行政团队显然未如此想。

▎11月19日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希望台胞充分认清日本错误行径的危害性(图源:北京日报)
回看此次高市发言,部分绿营人士叫好、部分蓝营学者对两岸关系更为担忧。台湾社会对于“大陆这次为何如此大反应”可能未必了解,但“台海不出事”一直是社会最大共识,只是有部分人错误地将“不出事”理解为“要更贴近美日才能不出事”。
近期在关税战中,美方对于台湾科技业的予取予求,也在台湾舆论场掀起了一些“完全依赖美国是否太危险”的讨论声浪。当前中美力图稳定两大国关系、日本亦有意在高市发表错误言论后挽回中日关系;台湾政坛则一直透过美、日与大陆的互动,来观察与猜测大陆,但这种方法准确性不足、易产生误判。
本应“两岸人民自己沟通”的两岸关系,如今须“倚外观察”,更因外部势力而波涛汹涌,令人唏嘘。这种情况在未来是否还能延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