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斗二号首颗试验卫星成功升空,地面指挥中心却陷入一片死寂。卫星信号被复杂强电磁干扰吞噬,如同断线的风筝,与地面失去联系。
数十颗后续卫星的发射计划被迫搁置,整个北斗工程命悬一线。危急关头,一个名字被反复提及——国防科技大学的王飞雪。他带领团队立下军令状:“3个月不解决问题,我们自愿接受处分!”
这场攻坚战的难度超乎想象。卫星载荷必须在不增加体积和功耗的前提下,将抗干扰能力提升至少5倍。实验室里,行军床和成堆的演算纸成了团队最亲密的“战友”。
除夕夜的灯火通明,替换了合家团圆的笑语。他们模拟了无数种干扰场景,最终设计出超强抗干扰载荷,不仅提前21天交付,还将卫星抗干扰能力提升了整整1000倍!北斗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激动地称赞他们是“李云龙式的团队,关键时刻敢于亮剑,亮剑必胜”。
王飞雪与北斗的缘分早已注定。1995年,他和雍少为、欧钢三名年轻博士面对北斗一号“快捕精跟”技术十年未破的困境,主动请缨。当时美国GPS已全球组网,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也已建成,中国北斗却连地面关键技术都未攻克。
他们拿着“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方案”敲开“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院士的门,争取到一试的机会。三年后,他们交出远超理论极限的成果,让中国北斗跨越首道天堑。
北斗用户机曾是“背包里的庞然大物”,王飞雪团队又向小型化发起冲击。两年后,中国第一款手持式北斗用户机诞生,如今已广泛应用于边防巡逻、抗震救灾等领域。而北斗三号的建设中,他们更突破星间链路、全光时频传递等技术,将时频精度提升一个量级。
从双星定位到全球组网,北斗用20年走完国外40年的路。今天的北斗三号卫星搭载的氢原子钟,600万年误差仅1秒,短报文通信成为“独门绝技”。
但少有人知的是,当年那场电磁攻防战留下的技术遗产,已融入北斗的“基因”。王飞雪曾说:“核心技术买不来,引不进,除了自主创新,别无他路。”
星空之下,北斗星座熠熠生辉。那些曾阻挡它的电磁迷雾,终成了中国导航系统坚不可摧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