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手”睁大眼睛捕捉幽灵粒子
江门中微子实验测量精度创新高
11月19日,江门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物理分析负责人温良剑在发布会上报告首个物理成果。(新华社发)
2024年10月9日拍摄的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广州11月19日电 广东江门,地下700米深处。一只捕获“幽灵粒子”的“大眼”睁开不久,就带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我国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在运行两个月后就交出亮眼“成绩单”:研究人员通过对今年8月26日至11月2日共59天有效数据的分析,测量出描述中微子振荡的两个参数,精度比此前实验的最好记录提高了1.5—1.8倍。
“这不仅证明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性能完全达到甚至超过设计预期,更让人类距离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的目标近了一大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曹俊说。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对于研究宇宙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然而,这种“幽灵粒子”质量极其微小,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非常难以探测,测量中微子振荡是目前探测中微子质量最灵敏的方法。
江门中微子实验,正是为了捕捉这些“幽灵粒子”而生的“猎手”。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王贻芳介绍,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探测器核心是装在巨型有机玻璃球里的2万吨液体闪烁体,这个玻璃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有机玻璃容器,让液体闪烁体的体积比国际现有最大规模增大了20倍。
“这让探测器就像一只灵敏度拉满的‘大眼’,能精准捕捉并探测中微子。”王贻芳说。
目前,中微子有大量谜团尚未解开。从日本超级神冈探测器、美国深部地下中微子实验,到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全球顶尖科研装置纷纷“亮剑”,虽技术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以中微子为探针,撬开人类未知的大门。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丁赤飚表示,项目团队将与全球科学家紧密协作,不断产出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