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新乡狮豹头乡的连绵群山间,中国移动网络工程师张海泉怀揣“不让一个山里人在数字时代掉队”的朴素信念,主动肩负起为深山架设通信网络的重任。他用整整十二年的青春与坚守,行程超1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圈半),在群山间为乡亲们架起数字桥梁,最终将昔日42个“信息孤岛”转变为生机勃勃的“数字村落”。

“老张,又上山啊?”清晨的薄雾中,一声熟悉的问候,吹响了张海泉一天工作的号角。他骑着一辆满载设备的摩托车,车把上挂着雨衣和干粮,这身风雨不改的行头,是他十二年如一日的标配。从安都网格营业厅到最偏远的村落,摩托车在险峻的盘山路上颠簸四十分钟后便无法前行,剩下的路只能靠他双脚去丈量。“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雪天路就成了‘溜冰场’。”他笑着形容,言语间满是历经风雨后的从容与淡然。十二年来,他磨破的鞋底堆成小山,摩托车胎一年就要换三次,他的足迹硬是在群山间踏出了上百条“专属”捷径。

2013年,29岁的张海泉主动接下了狮豹头乡宽带覆盖的“苦差”。驱动他的,是一个朴素而坚定的信念:“山里人也是移动用户,不能让他们掉队。”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给了他一个“下马威”。首次前往水峪村装机时,暴雨倾盆、山路泥泞不堪,他背着沉重的工具箱一路跋涉,连摔三跤,膝盖磕破,鲜血混着泥水,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依然准时敲响了用户的家门。村民王秋根大爷看着这个浑身湿透、满身泥污的汉子,心疼得直抹眼泪:“孩子,这活儿太苦了,以后下雨就改天来吧。”他却只是摆摆手,语气坚定:“承诺的时间就得办到,山里人的期待,不能等。”

为了让信号覆盖每个角落,他成了大山的“拓荒者”。山高谷深,车辆无法抵达之处,几十公斤重的通信设备全靠肩扛手抬。每一次运输设备,都是一场与艰难险阻的较量。最令他难忘的是一次山顶基站作业,他与同事凌晨出发,踩着一地寒霜徒步三小时。在零下十几度的刺骨寒风中坚守作业。手指冻僵,哈口热气接着干;体力不支,便靠着树干稍作喘息。当信号成功接通、山下传来欢呼的那一刻,他看着屏幕上满格的信号,睫毛上的冰粒,仿佛也折射出了希望的光芒。如今,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狮豹头乡42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光纤覆盖,乡亲们的生活也因网络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村民心中,张海泉不仅是装维工程师,更是有呼必应的“贴心人”。他的手机号被村民们贴在自家墙上,备注着“山里的110”。他教独居老人与远方儿女视频,让爱跨越千山万水始终在线;他冒雪徒步两小时,只为抢修留守儿童小宇家的网络,不让孩子落下一节网课;他的工具箱里,常常塞满了为乡亲们顺路捎带的快递。一句“张师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乡间口口相传。

去年汛期,暴雨如注,塌方断路,通信线路受损。张海泉二话不说,逆着危险毅然进山。他凭着多年经验,在泥泞与落石中艰难跋涉,蹚着积水,用雨衣护住设备,在暴雨中争分夺秒地熔接纤细的光缆。奋战五小时后,信号终于恢复。此时的他浑身湿透、嘴唇冻得发紫,却对着电话那头憨厚一笑:“放心,山里的信号通了。”

十二年间,他行程超过1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圈半。那些错过的年夜饭、失约的周末,都化作了深山里的信号满格。他双手的老茧,换来的是千家万户的便捷生活与一张张舒心的笑脸。有人问他图什么,他只是憨厚一笑:“山里人信任我,离不开我,这就够了。”

夕阳为群山镀上金边,他骑着小摩托的身影,又一次融入了弯弯的山路。工具箱的晃动声,仿佛是这片土地安宁的韵律,也是他坚守与奉献的见证。这位山巅的“网络摆渡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跋涉与坚守,践行着“有呼必应,‘移’路随行 ”的承诺,将数字时代的温暖与希望,稳稳地送进了每一个等待的窗口。(王静、李赞、郭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