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展台上,一块银色的电池静静地陈列在玻璃柜中。 标签上写着:能量密度350Wh/kg,续航1000公里,零下30℃低温仍能保持72%以上性能。
在2025年11月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东风汽车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已建成0.2GWh固态电池中试线并投入使用,预计2026年9月,350Wh/kg固态电池将实现量产上车。 这意味着,一年后,普通人就有机会开上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车,告别续航焦虑。
固态电池,这个曾被业内认为还需十年才能成熟的技术,正以超乎预期的速度走进现实。
2025年上半年,固态电池设备领域悄然上演了一场“抢滩登陆战”。 先导智能、海目星、赢合科技、利元亨等多家头部设备企业披露的新签及在手订单总额已超过300亿元,同比涨幅高达70%至80%。
其中,先导智能2025年上半年新签订单总额达124亿元,同比增长近70%;海目星的表现更为抢眼,上半年新增订单约44.2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7.5%,截至6月末在手订单规模已突破100亿元大关。
这场设备订单热潮的直接驱动力来自于固态电池生产工艺的根本性变革。 与传统液态电池相比,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干法电极、固态电解质复合、等静压成型等新增环节,催生了对新设备的巨大需求。
等静压设备的工作压力通常大于100MPa,远高于液态锂电池的3-10吨要求。 而后道工艺中,固态电池需要引入高压化成设备,其压力要求高达60-80吨,而液态电池仅需3-10吨。
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已经排出了明确的时间表。 宁德时代在2025年半年报业绩会中透露,预计固态电池2027年将实现小规模量产,2030年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
国轩高科的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正式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良品率已达90%。
固态电池领域目前主要有三位“选手”在赛道上竞技:硫化物路线、氧化物路线和聚合物路线。
硫化物路线性能出色,被日本丰田等公司看好,但需要在特定环境中使用。 氧化物路线安全性较好,更适合实际应用。 聚合物路线则近年来频频传出技术突破的消息。
在这场技术竞赛中,中国科研团队取得了关键突破。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团队通过加入碘离子,像“智能万能胶”一样自动填满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和锂金属负极之间的所有缝隙。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开发出“柔性变身术”,用聚合材料给电解质打造了一副“骨架”,让电池像升级版保鲜膜一样抗拉耐拽,弯折2万次都不会损坏。
清华大学团队则通过“氟力加固”,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使其耐高压能力极强,满电状态下针刺测试都不会爆炸。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体系总裁兼中央研究院院长李琮熙指出:“全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与宽温域应用等显著优势,广泛应用于电动飞机、eVTOL低空飞行器以及动力电池等领域。 ”
但全固态电池真的百分百安全吗? 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TO高翔表示:“我们始终认为,安全是固态电池的第一使命。 ”
只要是锂离子电池,就会有发生热失控的风险。 固态电池中锂的使用量更高,尤其是部分产线在制备过程中使用锂金属作为负极材料,使锂的含量进一步增加。
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离不开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努力。 在上游材料端,赣锋锂业已在硫化物电解质及原材料、氧化物电解质等固态电池关键环节具备了研发、生产能力。
上海洗霸成功竞得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挂牌出售的硫化锂业务相关资产,并拟与有研稀土设立合资公司,开展硫化锂相关业务,进一步提高其在锂离子固态电池先进材料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电池材料端,正极材料龙头企业五矿新能源材料聚焦全固态电池材料技术攻关,重点布局高界面通量固态电池高镍正极材料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等研发方向。 目前相关产品已实现百公斤级批量交付。
电池厂方面,宁德时代在2025年3月以30亿元战略投资江西升华新材料有限公司,双方将共建全球最大固态电解质研发生产基地。
比亚迪计划2027年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广汽正式宣布将在2026年在昊铂品牌上推出“100%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电车。
2025年7月以来,超过10家中国上市车企、电池企业、设备供应企业披露了固态电池的开发进展或量产时间。 这一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正在加速凸显。
固态电池的应用前景远不止新能源汽车市场。 随着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储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固态电池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
在低空经济领域,广州亿航智能的EH216系列eVTOL将采用国轩高科最新研发的46系列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圆柱电芯。 固态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正成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首选能源方案。
储能领域同样为固态电池提供了广阔空间。 南都电源在2025年8月份成功斩获总容量高达2.8GWh的独立储能项目订单,这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张佳峰指出:“随着新能源车、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应用领域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不断提升,倒逼产业链企业加码布局固态电池领域。 ”
中金公司的分析指出,固态电池有望在eVTOL及消费电子领域率先实现规模化量产,推动固态电池规模化降本,然后在动力领域逐步量产装车。
他们预测,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808GWh,其中全固态电池有望于2027年实现技术定型和小规模量产,2030年实现商业化量产、需求量有望超150GWh。
未来之光!一文带你了解固态电池-中南大学资源循环研究院
政策支持是固态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02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全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支持锂电池、钠电池向固态化发展,并提出于2027年前打造3-5家全球龙头企业。
2025年4月出台的《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则聚焦标准体系建设,加速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
9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中,明确指出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领域重点专项,持续支持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方向的基础研究。
地方配套政策也在同步跟进。 上海计划2030年建成固态电池完整产业链;珠海发布专项行动方案,目标2027年形成产业集群、2030年实现批量交付;北京则将固态电池纳入低空经济、储能等新兴产业规划,拓展应用场景。
在标准制定方面,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于5月22日正式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T/CSAE 434-2025),该标准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池”定义,有效解决了行业内对“全固态”“半固态”电池的界定长期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
在全球固态电池研发领域,日本是最早起步的国家。 丰田在2008年就通过合作的方式展开了固态电池的研发,目前拥有1300多项相关专利,是全球拥有专利数量最大的企业,占据全球固态电池专利数量的13%之多。
但丰田的固态电池研发之路并不尽如人意。 此前,丰田曾计划在2020年推出搭载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电动汽车,并于2022年实现量产,但这些计划均已落空。
从国内看,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上投入了超过10年的研发。 目前,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已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占据先机。
新突破!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加速,行业复合增速有望超60%,机构扎堆关注这些股|全固态|锂电池_新浪新闻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表示,为规避全固态电池的高技术门槛,国内企业普遍选择固液混合电池(半固态)作为过渡方案,有可能错失全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机会。
企业各自为战,技术路线分化严重,如清陶能源主推聚合物-氧化物复合路线,卫蓝新能源专注氧化物,政策层面尚未明确优先支持某一技术路线,产业协同不足。
在市场孵化路径上,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院长高小兵建议,不必只盯着“车规级”这一独木桥,可引导产业进军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高端领域。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能源中心主任张涛提出了固态电池发展的路径建议:“短期通过固液混合电池过渡,同时在高端市场验证固态电池的质量优势中。
期依托材料和界面多元融合路径创新,将成本降到可接受区间;长期确立成熟的生产体制,重构产业链,实现稳定交付。 ”
当下,行业内一个激烈的争论正在持续:全固态与半固态,谁将主导未来五年的市场? 一方认为半固态是必要的过渡,另一方则警告这会延误全固态的研发。
就在上周,一位电池企业高管在内部会议上直言:“我们必须在两条路线上同时下注,但这意味着双倍的研发投入。 ”
容量全球最高,日本全固态电池获新突破!中科院院士:锂电池能量密度接近理论极限-科技频道-和讯网
而投资者们则在密切关注着一个信号:有市场消息称,工信部计划于2025年9月对2024年启动的60亿元固态电池重大研发专项进行中期审查,通过审查的项目将获得后续拨款。这场决定未来能源格局的竞赛,才刚刚拉开序幕。热点观察家
下一篇:中国这些话,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