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青岛虚拟现实创新大会相关情况。市政府副秘书长陈万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楚宪峰,崂山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万钊,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副主任刘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加速演进,虚拟现实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有望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青岛市抢抓产业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及全省的发展大局,在虚拟现实领域积累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围绕智能硬件研发、平台服务、内容制作、应用场景等多个环节发力,虚拟现实产业呈现突破发展态势,走在了全国城市前列。自2017年以来,虚拟现实创新大会已成功举办7届,成为虚拟现实领域立足青岛、辐射全省、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交流合作平台。
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虚拟现实产业研发制造高地,持续集聚产业资源, 我市定于11月21日-22日在青岛虚拟现实创享中心举办2025青岛虚拟现实创新大会。下面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大会有关情况:
大会主要内容
本届大会继续坚持省市一体、务实高效、精准招商、生态集聚的办会理念,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由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青岛市分会承办。大会以“虚实无界 智享未来”为主题,聚焦创新应用、产业集聚、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精心策划了开幕式主论坛、融合应用分论坛、虚拟现实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虚拟现实创新大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大会将邀请行业专家、头部企业、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新闻媒体代表等约700人参会,共同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发展、产业生态与应用创新。青岛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VR技术赋能千行百业,为青岛市加快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全国虚拟现实发展高地注入强劲动力。
开幕式主论坛
主要由领导致辞、院士演讲、启动及揭牌仪式、主题推介等环节构成,将集中展现青岛虚拟现实产业的战略高度与优势,为推动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案。围绕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和产品推广应用,大会还将举行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成果发布活动,加快打造虚拟现实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大会主题演讲
大会邀请了赵沁平院士、丁文华院士围绕虚拟现实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典型场景应用等方面发表前瞻分析与战略建议,陈世卿院士、沈寓实院士将分别围绕智能计算与元宇宙、虚实融合路径与产业未来前景等方向作主旨报告。另外,大会还邀请了歌尔、当红齐天等行业头部企业进行主题演讲。
颁奖典礼
本次大会将同步举办“2025元梦山海第二届中国虚拟现实创新大赛”颁奖典礼,会上将颁发一、二、三等奖。今年的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的百余家企业报名,重点挖掘虚拟现实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解决方案,预计将带动更多优质内容项目实现商业化落地,吸引虚拟现实硬件、软件、应用、内容制作等相关领域重点企业在青集聚。
融合应用分论坛
由赛迪(青岛)区块链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山东分院、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组织的5场融合应用分论坛,将分别围绕VR与数字技术、工业互联网、人机交互、智慧体育、标准化体系五大核心领域的融合创新,分享前沿观点与实践案例,深化应用场景探索,激发更多创新活力,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集聚青岛。
大会亮点
本届大会精心策划了五大亮点,力求呈现一场兼具深度洞察与前沿视野的行业盛宴。
科技赋能,未来场馆启新程
大会将首次启用青岛虚拟现实创享中心作为永久会址。创享中心选取了梦幻飞碟为整体造型,以“灵境飞舟”为主题,规划了互动光影前厅、碗幕数字沙盘、XR硬件全息拆解展示、元宇宙全感悬空球幕飞行影院等板块,融合了空间计算、数字孪生、全息拆解、虚拟拍摄等前沿科技手段,让参会嘉宾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核心技术与创新产品,着力打造集“展示发布、论坛展会、科普实训、公共体验”为一体的虚拟现实综合体全国样板。
专家论道,前瞻趋势谋共识
本届大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顶尖专家学者,歌尔、华为等行业头部企业以及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共谋产业发展,将围绕“VR+AI融合发展”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交流与探讨,深入剖析创新技术发展脉络,分享前沿创新实践经验,系统描绘未来发展图景,进一步凝聚产学研用共识,为行业技术演进与产业变革指明发展方向。
成果发布,示范引领树标杆
大会上将发布《“人工智能+”趋势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新趋势新特点》《扩展现实(XR)产业与标准化研究最新进展》、山东省元宇宙创新“名品”应用“名景”、青岛市人工智能百强产品、“百企百景”应用解决方案供给与场景需求手册等一系列成果,涵盖了从底层技术引擎、交互设备、内容制作工具到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环节,积极推动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产业对接,畅通供需促升级
大会设置了虚拟现实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青岛虚拟智能体大会暨第七届“百企百景”对接洽谈会等系列活动,其中虚拟现实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已纳入工信部等四部门2025年“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清单。本板块将聚焦“跨行业资源整合、多领域供需匹配”,集中呈现在虚拟现实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和场景化应用落地的代表性成果,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技术验证—场景落地—商业闭环”全链路打通,加速一批优质项目在青岛落地生根。
赛事助力,创新生态焕新机
大会特别融入了第二届“元梦山海”虚拟现实创新大赛。大赛聚焦“XR+文旅”定制赛道及“XR+教育”“XR+工业”“XR+消费”三大特色应用方向,涵盖大模型、智能体、虚拟仿真、“AI+XR”等前沿方向,广泛向行业企业、高校团队及个人创作者征集优秀项目。大赛坚持以赛促创、以赛聚才,加速驱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深度融合、相互赋能。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中国企业报记者:请问近年来我市在推动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围绕这一领域还会有哪些计划呢?
楚宪峰:山东省明确提出支持青岛打造全球领先的虚拟现实研发高地,全省形成以青岛为中心,济南、潍坊、烟台、威海四市联动,其他市协同的“1+4+N”虚拟现实产业区域布局。作为最早布局虚拟现实产业的城市之一,青岛市敏锐把握风口浪潮,坚持以歌尔“全球研发中心+终端生产基地”和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为引领,以建设国内一流的产业园区为承载,着力构建顶层设计牵引、科技创新带动、场景应用赋能的产业发展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青岛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是顶格推进,构建一流产业布局。我市将虚拟现实纳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细分领域之一重点突破,高标准建设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打造了以崂山区为核心,多点联动、全域协同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汇集了歌尔、抖音PICO、乐相科技、云天畅想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40余家,已构建起涵盖硬件模组、内容制作、整机制造的全产业链,今年新入选了山东省数字产业集群和支柱型雁阵集群,产业规模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长。
二是高点定位,打造一流创新平台。2022年,我市成功获批组建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目前该国创中心已完成预期建设任务,承担了虚拟现实融合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元宇宙中试平台等一批“国字号”项目,具备虚拟现实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中试验证、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能力,有效带动了从上游关键器件研发到中游整机制造,再到下游内容平台开发的协同发展。
三是场景牵引,培育一流试点示范。我市拥有海洋VR科普馆、VR数智体教融合平台等一批国家级试点示范,累计培育了23个省级虚拟现实优秀解决方案、10个省级虚拟现实先锋案例和9个省级元宇宙创新“名品”应用“名景”,数量均位居全省首位。2024年,青岛“虚拟现实之都”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场景创新引领区,围绕构建“虚拟现实+”融合创新能力体系,打造“VR+AI”场景交互高地。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国家和省有关部署要求,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加速AI赋能终端产品,围绕可穿戴智能设备、虚拟智能体等重点领域,制定实施青岛市新一代智能终端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一代智能终端产业高地和创新应用示范区。
一是坚持全链条发展。依托龙头企业的优势资源以及虚拟现实创享中心等载体设施,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强化双招双引,推动更多上下游配套企业卡位入链。
二是坚持全场景开放。以场景化创新应用为牵引,围绕工业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领域深化融合,让各类智能终端产品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三是坚持全方位服务。持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政策迭代升级,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和一流营商环境。诚邀各位企业家朋友关注青岛、投资青岛,与我们一起把握机遇,在新兴产业的广阔蓝海中双向奔赴、共赢未来!
Q2
半岛都市报记者:作为青岛市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崂山区在两大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
万钊:近年来,崂山区紧密围绕省市关于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部署,大力发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高端软件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以打造全球领先的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新高地和全国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引领目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园区载体升级、产业集群壮大和创新生态优化三大核心领域取得显著突破,产业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双轨并进,园区载体不断升级。崂山区科学布局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产业空间,着力打造专业化、集群化、高能级的载体体系。一方面,虚拟现实核心载体加速成型,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虚拟现实创享中心即将启用,将成为集体验展示、会议发布、产业实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领先的虚拟现实先锋创新展示平台,这里也将成为青岛虚拟现实创新大会的永久会址;虚拟现实总部基地、智造工厂(华捷成地块)、人才公寓一期综合配套区、金宇数字生态研发总部、平行世界公园及科苑经五路工程六大在建工程进展顺利;智造工场(社区地块)与整机二期项目也已启动筹备,将持续拓展虚拟现实产业承载空间。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特色园区蓬勃发展。中科曙光研发总部基地已建成投用,6.8万平方米空间内高性能计算服务器产线和“海之心”AI计算中心投入运行。聚焦机器人整机及核心部件研发的青岛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体完工,将于年内竣工;青岛智驾云工场具备入驻条件,将重点攻坚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与车规级芯片研发;国际数智港正构建融合“数据加工+数字文化+算力服务”的创新生态圈。此外,全省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共训练场聚焦海洋、康养、制造、家居等领域,集成展示销售等六大服务,已于10月29日揭牌运营;1500平方米专业训练场完成场景搭建,后续将开放运营。
二是链式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加速凸显。崂山区通过精准招商与生态培育双管齐下,有力推动了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两大产业的“强链、补链、延链”,链式集群效应日益凸显。一方面,虚拟现实产业链纵深拓展。产业加速集聚,歌尔视界、歌尔光电等整机和核心器件项目顺利投产,成功引进视辰信息等等26个软件/内容项目。产业链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小米AI眼镜在园区内大规模量产,歌尔硅基OLED显示模组项目完成试制,雷神、乐相AR/AI眼镜正式发布。上下游延伸成效显著,芯格诺微电子的显示芯片,睦星科技的高精度定位芯片将有效填补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配套空白,格如灵科技则推动我区虚拟现实产业链向教育、培训等垂直领域延伸。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产业链提质升级。今年以来,重点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垂直领域大模型、海洋人工智能服务及装备三大赛道,已招引落地人工智能产业链项目43个。算力服务头部企业并行科技仅用20余天洽谈落地,“三千卡算力资源池”即将上线。山东省首个通过国家网信办算法及大模型双备案的浪潮海若项目、中科院计算所孵化农业农村部备案伏羲大模型项目星辰算源项目接续落地,初步构建起“链主领航一龙头带动一梯队培育”的产业生态。
三是能力跃升,多维构筑创新生态。在虚拟现实领域,以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为核心驱动力,崂山区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自主研发的仿真工具链实现了高端装备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检测平台(国创灵境公司)是全国唯一的双认证机构,为海尔、小米等众多行业头部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检测服务;中试平台凭借卓越的技术转化能力成功入选工信部元宇宙重点培育平台。目前,崂山区已链接全国70%的虚拟现实科研力量。在人工智能领域,2025年崂山区人工智能产业获评省先进制造业集群、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省未来产业加速园、省现代海洋特色产业(人工智能)集聚区。
下一步,崂山区将出台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建设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优化空间载体、强化链式招商、构筑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全球虚拟现实产业高地,构筑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建设高水平数智产业城,助推青岛数字经济产业走在全省前列。
Q3
鲁网记者: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自成立以来,对于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发挥了什么作用?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未来将如何进一步强化优势,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刘林: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于2022年11月正式揭牌成立,2023年6月入驻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开展运营。国创中心以打造全球引领的虚拟现实创新生态发展驱动引擎为目标,汇聚优势资源集智攻关,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价值链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共性技术研发、中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六大平台。
国创中心正在加快推进平台及实验室建设,产学研合作交流全面开展,已启用终端技术、图形运算、沉浸声学实验室,顺利推进多功能移动测试平台、虚拟现实整机中试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显著。已完成人机交互、图形运算、终端技术等7大关键共性技术方向28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突破了下一代混合现实设备技术壁垒,打造自主可控虚拟现实开发/仿真工具链,掌握新一代XR平台的功耗优化技术,实现新一代终端的小型化、轻量化,3项关键共性技术成果国际先进,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18项、软件著作权85项。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基于向全行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检验检测等各种类型服务60余项,深度参与1项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和5项团体标准的制定,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国内权威机构与国际知名检测机构SGS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国创中心牵头工信部高质量发展专项1项,主导实施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青岛市园区培育计划1项,获批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虚拟现实融合应用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文化和旅游部共性技术创新中心、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青岛元宇宙中试平台等国家级平台。
未来,国创中心将继续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
在资源集聚上“建平台、优生态”: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完善激活要素的创新生态,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资本结合,汇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关键创新要素。
在产学研协同上“破边界、促融合”:打破机构壁垒和地域局限,通过共建实验室、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等多种方式,促进高校的科研力量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深度融合,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在产业赋能上“强链条、育集群”:不仅服务单个企业,更着眼于提升整个产业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通过提供行业共性技术解决方案、制定行业标准、孵化衍生科技企业等方式,推动产业链完善和产业集群能级提升。
下一篇:宁夏数据要素运营中心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