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士康郑州综保园区“灯塔工厂”。

比亚迪郑州工厂生产线。企业供图

超聚变生产线旁,工人正在忙碌。

郑州航空港全球创业大赛创投基金正式启动。

中原医学科学城国际交流中心。

天上有颗星,名为“航空港号卫星”,正在500公里的高空凝视着这片热土;地上有张网,“空铁公海”四港联动,正带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高速发展、链动全球。
在郑州航空港,每1分钟就有一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驶出生产线,每2分钟就有一架货机起降,每3分钟就有一台超聚变服务器下线……
“十四五”以来,郑州航空港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优质企业矩阵,推动产业园区优化升级,建立起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了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态势。
1.一条链,链起产业筋骨
中原腹地,一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森林”正在加速崛起。
在富士康郑州科技园“灯塔工厂”内,穿过智能风淋室,就进入一个几乎看不到员工操作的智能世界。随着绿色指示灯规律闪烁,智能设备井然有序地自主完成从物料存储到成品出货的所有环节。这是河南首个“灯塔工厂”,2024年9月完成最新一轮升级后,生产效率提高了102%,设备综合效率提升了27%。
“基于万物互联和数字技术,我们研发了覆盖六大模块的智能管理系统。”郑州富士康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总装车间,苹果公司和富士康联合研发的高精度喷墨技术取代了人工贴标,不仅解放了劳动力,使用的绿色油墨还更加节能环保。
从“制造”到“智造”,郑州航空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之一,吸引200多家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基于良好合作基础,富士康持续深耕河南,2024年2月,富士康新事业总部大楼在河南开工建设,标志着富士康在河南的战略布局迈入新阶段。今年10月,富士康储能项目在郑州航空港实现量产,年产能达3GWh,致力于打造全球首个“储能灯塔工厂”。
“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链主在长大,产业链也不断完善,彼此赋能、共同成长。”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李翔宇这样描述链主企业与产业链的共生关系。在超聚变华中制造基地,每3分钟就有一台服务器下线,这些液冷服务器、AI服务器产品稳居中国市场份额第一,年产值突破400亿元。
在东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企业生产的钌靶材用于世界最先进的3—5nm芯片制造工艺。这家2018年才落户港区的企业,已成长为国家级重点“小巨人”,营收增长是创业之初的28倍。
“十四五”期间,郑州航空港通过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建立“链长+链主”双驱动机制,绘制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精准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同时,创新实施“研究院+创新平台+合作项目”模式,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河南省半导体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为产业链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一系列精准有力的举措让电子信息产业筋骨日益强健,成为支撑郑州航空港高质量发展的“钢铁脊梁”。
郑州航空港区党工委、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郑州航空港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如今,以富士康、超聚变、合晶等龙头企业为代表,郑州航空港从单一的手机制造,拓展到后端模组、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关联产业,已构建起“芯屏网端器”全产业生态圈。
2.一座城,涵养产业森林
走进比亚迪生产车间,机械臂精准焊接,传送带匀速运转,平均“不到一分钟下线一台车”的速度刷新着汽车制造的“河南纪录”。围绕比亚迪,郑州航空港规划了31.4平方公里的汽车城,构建“一城三中心”发展格局。
“十四五”期间,郑州航空港以引入龙头企业比亚迪为突破口,跑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加速度”。自郑州比亚迪2023年4月投产以来,已累计生产整车突破100万辆,贡献产值超1700亿元,占河南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的80%以上。落户仅两年,比亚迪就带动产业链在周边快速聚集,基本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三电、空调、座椅等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
今年8月,比亚迪郑州赛车场在郑州航空港汽车城正式投用,这座斥资50亿元打造的尖端赛车场集“沙坡浮水”全地形体验、汽车文化传播于一体,不仅是新能源汽车性能的“试炼场”,更将成为郑州航空港汽车产业生态的新地标。
从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生产,到科普教育、体验场景打造,比亚迪已在郑州航空港构建起“制造+文化+体验”的全链条生态。
除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郑州航空港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在乘势而上,聚变升级。2023年7月,创新河南落下关键一子,揭牌重建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郑州航空港同步启动建设中原医学科学城。建设两年多来,从一个省医学科学院到一座医科城,郑州航空港正加快建设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医学创新标杆。
来看一个场景:将一组血液样本无序放入设备,只需轻轻按键,便可实现自动分类、自动检测、自动生成数据……华润医学诊断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全自动实验室流水线“威力”强大,可开展肿瘤早筛等2000余项检测项目,日检测能力达万份样本。
来看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医科城已签约“医”字号重点项目103个,注册生物医药类企业294个,“明星项目”相继落地、尖端人才纷至沓来,华润医学检验项目、迈瑞仓储中心、雍禾医疗等项目实现投产。
“医研、医疗、医教、医工、医药”融合发展的态势已然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正在这片热土加速崛起。
“世界机器人大赛、全球发明大会、智能穿戴展等频频‘出圈’、邀约不断。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之后,已有多家展会主办方前来洽谈,寻求合作!”中原国际会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从一个会展中心,到一座会展城,“十四五”期间,郑州航空港把会展业作为先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发展以会展为主业,集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生态宜居于一体的综合性会展经济,打造立足中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中部会展新高地和内陆开放新平台。
从新能源汽车的轰鸣,到生物医药的静默生长,再到会展经济的四海联通,一股股产业浪潮正汇聚成港区奔涌向前的磅礴力量。一幅“以产兴城,人聚产兴,产城联动”的壮丽画卷正在这里从容运笔,展开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
3.一道廊,筑牢创新底座
东西长20公里、辐射面积200余平方公里……在郑州航空港,“双鹤湖科创走廊”就像一幅巨大的生态画卷,串联起中原医学科学城、大都市中央公园、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国际陆港等四大片区,奋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与创新场景。
不同于传统CBD的单一功能,这条黄金城市轴线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公共科技服务等产业,配套跨境医疗、康养文旅等新兴业态,将省医学科学院、比亚迪郑州基地、国际陆港等进行串联,将形成“研发—转化—应用”的创新闭环。
“未来5至10年,我们期待以‘双鹤湖科创走廊’为城市核心轴线,引领带动航空港的快速成长,致力于将港区打造成为以科技创新擎动中国北方未来的创新极核,以中原智慧书写新时代的城市文明新篇章。”郑州航空港区党工委、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以创新为引领,郑州航空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推动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加速集聚。
省医学科学院充分发挥临床资源与科研力量结合的优势,聚焦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研发、高端医疗设备等方向,搭建了从概念验证到临床前研究的完整支撑体系。通过与区域内医疗机构、生物医药企业的紧密联动,省医学科学院正努力缩短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病房”的距离,助力郑州航空港打造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区。
省科学院航空港区分院自落地以来,便肩负起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使命。作为新型研发机构,该院定位为应用型技术创新、研发中试及成果转化机构,构建“科研+产业+资本”协同生态系统,采用“应用研究+成果孵化+产业基地”发展模式。目前,分院已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方向组建了多个跨学科研究中心,不仅促进了基础研究的深化,更成为吸引高端创新人才的“强磁场”。
作为新材料领域的标杆,中原石墨烯实验室瞄准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等关键环节,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致力于突破技术瓶颈,特色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技术转化”的一体化布局,实验室不仅是产生论文的场所,更是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攻关站”。
“十四五”以来,从实验室的原始创新,到科研机构的协同攻关,再到产业化的落地生根,郑州航空港正着力构建一个环环相扣、生机勃勃的全链条创新平台生态,成为本地孕育原创性、突破性成果的沃土。
从一辆车到一座城、从一部手机到一条产业链、从一条飞机跑道到一片产业森林,“十四五”以来,郑州航空港的产业筋骨日益坚实,已成为河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
面向“十五五”,郑州航空港确立了更高目标:通过五年努力,经济总量达到26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150万吨,基本建成富有生机活力、体现中原特色、引领区域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航空大都市。
(河南日报记者 杨凌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慧丽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徐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