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视频通话的三项隐藏功能,暴露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庞大群体的真实需求。
“我妈现在每天都要和我视频,看她在外地的孙子。但她老花眼,手指不灵活,每次都要我姐夫在旁边教她怎么按。”家住北京的刘女士谈及六旬母亲使用微信视频通话的经历时,无奈地摇头。
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已超过1.4亿,而像刘女士母亲这样在数字产品使用上遇到困难的老年人比例高达86.5%。
2025年11月12日,微信官方公布了三项视频通话隐藏功能,试图解决像刘女士母亲这样的用户痛点。
01 功能揭秘
微信团队在更新日志中一向以“修复了一些已知问题”等简洁表述著称,这种“敷衍”风格引发了用户对其更新内容的好奇。
然而,11月12日,微信官方罕见地详细介绍了视频通话的三项隐藏功能,这些功能瞄准了不同用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第一项是“一键秒CALL亲友”功能。传统视频通话需要“打开微信、点进好友聊天页、点击「+」号发起通话”三步流程。而在关怀模式中开启“一键视频通话”后,用户可直接从手机锁屏界面快速呼叫好友。
第二项是趣味分屏合照功能。视频通话时,长按自己的小窗口拖至屏幕上方,即可实现等分屏模式,双方画面以同样大小并列显示,从而可以拍摄“你的眼搭我的嘴”的趣味合照。
第三项是默契自动接通功能。当双方同时发起视频通话时,系统会自动接通通话,无需等待对方接听,实现真正的“秒接”。
02 设计细节
一项看似简单的功能改进,背后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
一键呼叫功能的设计逻辑极具针对性。微信团队明确表示,此功能专为“高频联系人和记不住流程操作的爷奶”开设后门。传统的视频通话流程对年轻人来说可能习以为常,但对老年人却构成巨大障碍。
“我教了父亲十多次如何视频通话,但他总是忘记步骤,最后只能我主动打给他。”在杭州工作的刘先生表示,这种单向发起通话的方式,使得父母在数字沟通中处于被动地位。
上下分屏功能则突破了视频通话的传统交互模式。长按视频小窗口拖到屏幕上方后,界面不再是大小屏组合,而是上下屏幕一样大。这种设计不仅解决了“画中画”模式对主体画面的遮挡问题,还创造了新的互动可能性。
默契自动接通功能需要双方同时按下视频通话键,这种设计巧妙地利用了人际互动中的“同频”心理。当两个人同时想到给对方打视频时,这种心灵感应般的默契感本身就增强了情感连接。
03 受益群体
微信此次更新的功能,看似简单,却精准覆盖了多个特定用户群体。
老年人是此次功能更新的核心受益者。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而老年人智能手机普及率逐年提升。但是,功能复杂、操作流程多一直是阻碍老年人充分享受数字红利的瓶颈。
“这个功能对老人来说很方便”,有网友在相关新闻下评论道。尤其是“一键呼叫”功能,极大简化了老年人发起视频通话的流程,降低了技术使用门槛。
异地家庭也将从这些功能中受益。据统计,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3.76亿,大量家庭成员分散在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视频通话成为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
“我经常和外地的女儿视频,之前总担心素颜显憔悴。”市民李女士分享道,“现在微信视频通话可以开启美颜功能,既能让女儿看到真实的我,状态又更精神。”
除了美颜功能,微信此前还为听障人群推出了“安静模式”。该模式下,微信在所有场景下都不会发出声音,但用户需要时可以点击“+”音量临时开启声音。
04 社会意义
微信作为月活用户超10亿的超级应用,其功能调整已超出单纯的产品更新范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此次视频通话功能的更新,体现了科技产品适老化改造从理念到实践的落地。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智能技术适老化改造,微信等主流应用的响应具有示范效应。
“关怀模式中的一键视频通话功能,反映了科技企业开始关注到不同群体对同一产品的差异化需求。”互联网行业观察者马先生表示,“这种针对性设计代表了数字产品发展的新趋势。”
趣味分屏和自动接通功能,则满足了用户对视频通讯情感价值的深度需求。在视频通话已成为远程社交主要方式的今天,这些功能增强了互动的趣味性和亲密感。
值得一提的是,微信在提升使用便利性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挑战。近期出现的AI换脸诈骗案例警示用户,即使看到视频中的“好友”,也需对转账等敏感请求保持警惕。
05 安全警示
技术发展总是一把双刃剑,视频通话功能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新型风险。
2025年9月,新城法院审理了一起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的诈骗案。犯罪分子通过AI技术实时伪造了受害人所熟悉之人的面容和声音,在视频通话中成功获取信任,骗取受害人4.3万元。
此类案件代表了电信网络诈骗的技术升级趋势。与传统“猜猜我是谁”的电话诈骗不同,AI换脸技术使得“眼见为实”的古老经验失效,欺骗性和迷惑性极强。
犯罪分子往往通过盗取或仿冒受害人好友的社交媒体账号,精准获取其社交关系链,然后精心设计“帮忙转账”的剧本,利用朋友间的信任实施诈骗。
对此,法官提醒公众,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安全观念。凡是涉及资金转账的要求,无论对方以何种理由、通过何种方式(包括视频通话)提出,都必须通过原有的、已知的常用联系方式进行多重确认。
06 使用技巧
要充分享受微信视频通话新功能带来的便利,同时确保安全,用户可以掌握以下实用技巧。
一键呼叫功能需先开启关怀模式。具体路径为:打开微信,进入“我”-“设置”-“关怀模式”,开启后即可找到“一键视频通话”选项。开启后,用户可在手机锁屏界面快速呼叫预设联系人。
趣味分屏功能在视频通话过程中使用。长按自己的小窗口,拖拽到屏幕上方即可实现上下分屏。这种模式下,双方画面大小一致,便于创造有趣的合成照片。
美颜功能则可在视频通话过程中,下拉手机控制中心,找到“视频效果”选项,点击进入后选择“人像模式”即可开启。该功能可自然修饰肤色、提亮气色,解决“颜值焦虑”。
对于听障人士或需要安静环境的用户,可在“我”-“设置”-“关怀模式”-“安静模式”路径下开启静音功能。该模式下微信所有场景都不会发出声音,但可随时调整。
安全使用方面,建议用户对任何视频通话中的转账请求保持警惕。无论视频中的人看起来多么真实,都应通过原有联系方式进行二次确认。同时,定期更新微信版本,以确保获得最新的安全防护。
07 未来展望
微信视频通话功能的这次更新,可能预示着即时通讯软件发展的新方向。
从单一通讯工具到综合性服务平台的转型,是微信近年来的发展主线。而此次视频通话功能的细化更新,表明微信开始更加关注不同用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科技评论员张先生指出:“微信此次更新看似只是小功能优化,实则代表了行业趋势的变化。从追求大而全的功能堆砌,转向针对特定场景、特定人群的精细化运营,这种转变可能重塑移动应用开发逻辑。”
适老化设计将成为科技产品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老年网民比例持续上升,满足这一群体的特殊需求将成为产品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微信的关怀模式及其一键视频通话功能,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人工智能技术在视频通讯中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深化。从简单的美颜效果到AI换脸,技术正不断拓展视频通讯的边界。然而,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风险,将是行业长期面临的挑战。
未来,视频通讯功能可能会进一步整合AR/VR技术,创造更加沉浸式的沟通体验。同时,随着5G网络的普及,更高清、更稳定的视频通话将成为可能,为更多创新功能提供技术基础。
未来十年,随着5G甚至6G网络的普及,视频通讯的延迟将降低到人眼无法察觉的程度,画质也将逼近真实互动。但技术永远面临选择:是追求更炫酷的滤镜效果,还是回归到沟通的本质,帮助2780万听障人士、1.4亿老年人真正无障碍地使用这些功能?
微信下一步可能测试视频通话的实时翻译功能,打破语言壁垒;或者整合AR技术,让分处两地的祖孙能在视频中一起拼图玩游戏。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那些为“被遗忘的用户”所做的设计,才是真正推动进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