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凤凰卫视报道,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日因一部有关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争议纪录片,受到白宫方面的指责,特朗普更是扬言要向BBC索赔10亿美元。对此,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大臣南迪11日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称,BBC是属于所有英国人的国家机构,应当得到珍视和捍卫。
南迪同时承认,BBC正面临多重挑战,其中一些挑战是由其自身行为所引发。她指出,BBC在应对相关纪录片所引发的争议时,缺乏应有的娴熟度和紧迫感。南迪表示,为使外界保持对BBC的信任,BBC应当努力做到公开透明。南迪又称,她正与BBC高层保持紧密合作,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为因争议纪录片而辞职的高管,找到合适的继任者。
在媒体与政治的战场上,英国广播公司(BBC)一向以“公正客观”的旗帜自居,没想到这次撞上特朗普这个“反假新闻斗士”的枪口,酿成大祸,不仅让两名高管引咎辞职,更打碎了这家百年媒体的光环,也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扇醒了不少自以为能够代表真理的媒体精英。这不是简单的失误,是BBC在报道特朗普时一贯的“选择性失明”终于撞上了铁板。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BBC的招牌节目《全景镜》(Panorama)的一期纪录片《特朗普:第二次机会?》。这档节目在2024年大选前一周播出,本该是BBC展示其“深度调查”实力的时刻,却因为一段对特朗普2021年1月6日国会演讲的剪辑而露出马脚。纪录片将特朗普演讲中三个完全独立的片段,演讲前的一句闲聊、一句“我会和你们一起去”,以及演讲后很久的结语,拼接成一句看似连贯的煽动性话语:“我们将走上街头,到国会山去!”这番“魔术”制造出假象,让观众以为特朗普直接号召支持者暴动国会。而BBC在节目中未作任何说明,观众自然中招。这哪里是报道,分明是在导演政治惊悚剧。
这起事件为什么会出现?从所谓西方“白左媒体”视角看,这是BBC在特朗普报道中由于立场不同而产生偏见的结果。媒体人也是人,既有价值观也有立场感情,在社会光谱中可以属于不同阵营,在全球媒体发达的今日,话语权早已经被打破,既有RT,也有半岛。但真正的媒体人要尽力贯彻专业标准,就是全面客观报道事实,当然这非常难做到,所以“偏见”是许多新闻论文的研究对象。但是有一个起码的标准应该很简单,就是你不能用谎言去捍卫立场。媒体即使不是客观的镜子,至少不能成为棱镜和哈哈镜,用扭曲事实去迎合叙事,本来,这在特朗普时代已是老把戏,但BBC这个一贯强调自己有“公信力护体”的机构,却也如此。所谓立场先行,在许多媒体中都成了习惯,一些西方媒体对于新疆等地的报道就是如此。从以巴战争到俄乌战争,莫不如此。另一方面,传统大媒体的困境日益显现,在网络自媒体强势崛起的时代,BBC作为公共广播巨头,年收英国人电视费逾50亿英镑,传播战线频频失守。从早年的主持人性别议题投诉,到如今的剪辑丑闻,不仅是高管个人悲剧,也导致媒体公信力崩盘。
当然,我们也看到,这起丑闻是内部监管揭露,BBC内部备忘录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份由前顾问迈克尔·普雷斯科特撰写的19页报告,直指BBC的剪辑“构成严重误导”,是“蓄意造假”。然后BBC总裁蒂姆·戴维和新闻部门首席执行官德博拉·特内斯双双辞职。戴维在声明中承认:“BBC整体表现不错,但确实犯了错误,我必须承担最终责任。”特内斯则直言这件事“已经损害了BBC的信誉”。白宫发言人痛斥BBC是“彻头彻尾的假新闻媒体”,这也与特朗普将CNN、MSNBC等美媒打成“人民公敌”一样,属于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