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1. 11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长达数千页的年度扩大方案及配套“国别评估报告”,以外交政策对齐度为基准给各国评分,并画出“奖惩线”,为表现好的国家加政治分,对“不听话者”进行惩罚。据此, 欧盟明确将10个伙伴国划分为不同梯队,绘制出“多速欧洲”的蓝图,依据他们的“忠诚度”和改革进展实施差异化对待,激励其他国家加速“向西转”并划出政治红线。
2. 这一变化,体现出俄乌战争的长期化促使欧盟将“安全站队”作为评估候选国的隐形门槛。为了应对来自俄罗斯的长期威胁,欧盟正用“入盟资格”来强制整合其周边地带,构建一个政治和安全上高度同质化的“战略缓冲区”。这一做法瓦解了以往相对统一的“中东欧”概念,加剧了区域内部的政治与经济分化。
3. “新东扩”最值得警惕的,或许是“乌克兰模式”的浮现。欧盟通过大规模财政援助、深度贸易捆绑及安全与经济联动,在乌克兰构建起一种“经济安全罩”。该模式兼具经济融合、价值观输出与隐性安全保障,未来可能被推广至其他地区,成为欧盟实施地缘控制的新工具。
4. 对中国而言,“新东扩”将“分层分速”由理论变为现实,最严重的后果是威胁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的内部凝聚力。“乌克兰模式”的输出,在非洲、拉美等地区争夺全球南方国家的影响力,对中国与欧洲各国、乃至其他国家的关系带来深远挑战。
作者丨王婉赢 李正东 马晓霖
编辑丨宋东泽 黎露微

11月4日,欧盟委员会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发布长达数千页的年度扩大方案及配套“国别评估报告”。这是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布鲁塞尔对其周边地缘政治环境最深刻、最系统的一次战略再定义。它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开启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局面。驱动这一轮“新东扩”的底层逻辑,已不再是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市场融合或法制接轨,而是一种更原始、也更残酷的生存法则:在新的地缘政治棋局中,你究竟站在哪一边?
过去那个地理和身份上相对模糊的“中东欧”概念,正在被欧盟基于“忠诚度”的奖惩机制破坏和重塑。欧盟东扩,这一曾经象征着欧洲融合的进程,如今正成为撕裂与重组中东欧的强大驱动力,并可能冲击未来的中欧关系乃至中国的全球外交。

深层来看,欧盟精英层已清醒地认识到,对俄博弈的终极胜利并非单纯的军事遏制,而是要彻底赢得一场“模式之争”。如果说北约东扩带来的是对俄罗斯安全空间的硬性挤压,那么欧盟东扩所争夺的则是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的“民心向背”。俄罗斯对于欧盟东扩背后的这种软实力担忧,也是其一直反对北约东扩的一个重要心理动机。正是基于这一判断,欧盟才不惜一切代价,将扩大议程从一种官僚化的技术工具,转变为一场全面的地缘政治和价值观战争。清晰的奖惩机制和资源调配,将直接服务于其在后乌克兰战争时代构建“战略自主”的最高目标。

地缘政治压倒一切:“忠诚度”成为隐形的第一门槛
俄乌战争的长期化,彻底终结了欧盟过去数十年以市场逻辑和技术标准为主导的扩大范式。如今,安全已取代经济,成为欧盟一体化的最高纲领。
这一转变在本次扩大报告的评估体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在发布会上开宗明义,将扩大定义为“欧盟对欧洲和平、安全与繁荣的地缘战略投资”,这一定性本身就标志着扩大政策的战略目的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扩大事务专员科斯反复强调“基于实绩(merit-based)”,但报告对“实绩”的解读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倾斜。

▎10月24日上午,位于莫斯科郊区的一套公寓遭到乌克兰无人机损坏。(图源:盖蒂图片社)
这种倾斜,具体表现为“与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FSP)对齐度”与最终“得分”之间的强关联性。报告对各国的评判,清晰地呈现出一条以外交政策对齐度为基准的“奖惩线”。
例如,黑山之所以被誉为“入盟进程最先进的申请国”,报告明确指出其“最大亮点”是连续多年保持100%的CFSP对齐度,黑山无条件参与了欧盟所有对俄制裁和外交行动,这为其赢得了巨大的政治加分。同样,阿尔巴尼亚和摩尔多瓦也因其超过95%的极高对齐度而获得高度评价,报告赞扬其“在地缘政治的困难时期做出了明确的战略选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不听话者”毫不留情的惩罚。塞尔维亚的改革进程被评为“显著放缓”,报告首次使用了“构成规避制裁的安全风险”这一严厉措辞,直指其向大量俄罗斯公民提供护照,使其能免签进入欧盟申根区,这被视为对欧盟安全体系的直接挑战。塞尔维亚的CFSP对齐度长期徘徊在50%左右,并拒绝制裁俄罗斯,这被欧盟视为其入盟进程停滞的根本原因。
格鲁吉亚则成为最极端的例子,报告直斥其通过“外国代理人法案”是“与欧盟价值观和规范的严重背离”,导致其候选国地位被事实“冻结”,所有相关欧盟资金和高级别政治对话均已暂停。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4日,比利时布鲁塞尔,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会晤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图源:东方ic)
此外,在对乌克兰和摩尔多瓦的评估中,关于应对“混合战争”、“虚假信息攻击”和“网络安全”的章节被放在极其突出的位置,其抵御外部压力的“韧性”本身,就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改革成就。
以上事实充分表明,欧盟已将“安全站队”从过去的一个加分项,提升为决定候选国命运的隐形第一门槛。无论一个国家在法治、经济等技术领域的改革成果如何,只要不能与其在外交和安全上对布鲁塞尔的“忠诚度”相匹配,其入盟进程就将被一票否决。欧盟正在动用其最强大的非军事工具——“入盟资格”,来强制整合其周边地带,构建一个政治和安全上高度同质化的“战略缓冲区”,以应对来自俄罗斯的长期威胁。

“分层分速”的冷酷现实:中东欧概念正被精准瓦解
基于上述“安全站队”和“改革实绩”的双重标尺,欧盟已不再伪装对所有伙伴国一视同仁,而是通过这份报告,清晰地将10个伙伴国划入不同的发展轨道,一个“多速欧洲”的蓝图已跃然纸上。
第一梯队是“加速融合”的国家,包括黑山、阿尔巴尼亚、乌克兰与摩尔多瓦。这些国家已在政治、安全上全面倒向西方,其国内主流政治精英将“入盟”视为唯一且不可逆的战略选择。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4日,黑山Lustica,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黑山总理斯帕伊奇举行联合记者会。(图源:东方ic)
第二梯队是处于“战略摇摆”或长期观察状态的国家,主要包括塞尔维亚、波黑,以及某种程度上可以映射其心态的北马其顿,乃至欧盟内部时而“不合群”的捷克、匈牙利等国。报告对塞、波两国改革停滞、内部政治分歧表示严重关切,其入盟前景被普遍认为“遥遥无期”。但欧盟并未关闭大门,而是采取“高压维持接触”的策略,旨在防止其彻底倒向其他阵营。
第三梯队是遭到“惩罚或疏远”的国家,以格鲁吉亚和土耳其为代表。
这种清晰的“分层”策略,是欧盟有意为之的战略设计。它旨在通过树立“好学生”榜样(黑山、摩尔多瓦),激励其他国家加速“向西转”;同时通过惩罚“坏学生”(格鲁吉亚)而杀鸡儆猴,明确划出不可逾越的政治红线。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2日,格鲁吉亚第比利斯,格鲁吉亚的亲欧盟抗议浪潮持续。(图源:东方ic)
而这一策略的直接后果,是精准地瓦解了过去那个宽泛的“中东欧”概念。曾几何时,美国以“新欧洲”和“老欧洲”的话语分裂欧洲,波兰、捷克等国一度被视为积极向华盛顿递交投名状的“新欧洲”代表。而如今,欧盟正在用自己的标准,对这个“新欧洲”内部进行二次分化和重组。地理上的邻近、相似的历史记忆,在赤裸裸的“忠诚度”考验面前,正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
2025年前三季度的经贸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种政治分化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在欧盟内部,坚定拥抱外部投资、走务实路线的匈牙利,其与我国贸易额实现了26%的惊人增长;而政治上更趋保守、步调更慢的邻国捷克,贸易增长则仅有1.5%。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清晰地表明,欧盟的政治分层已直接转化为经济层面的差异化表现。曾经被视为一个整体的“中东欧板块”,正在沿着欧盟划定的政治路线图,走向事实上的分裂。

▎2024年9月8日,第24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开幕。匈牙利是本届投洽会的主宾国,专门设置了450平方米的国家馆,展示其文化特色、先进技术等。(图源:新华社)

“乌克兰模式”浮现:经济融合成为地缘控制新工具
这一轮“新东扩”最值得警惕的,或许是 “ 乌克兰模式 ” 的浮现。这标志着欧盟正在探索一种以经济手段实现地缘控制的全新路径。
面对乌克兰短期内无法加入北约获得军事保护的现实,欧盟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种全新的地缘战略工具,可以称之为“经济安全罩”。其核心,是以超大规模、全方位的经济深度融合,来构建一种非军事化的事实安全保障,以此实现对一个国家的强力控制和安全锚定。
这一模式具体由三方面构成:其一是超大规模的财政输血。欧盟已启动计划在2024年至2027年期间向乌克兰提供总额高达500亿欧元的“乌克兰援助机制”(Ukraine Facility),仅2025年就计划向基辅提供181亿欧元的预算支持。报告指出,这笔资金是支付乌克兰国内公务员工资、养老金和维持基本公共服务的关键来源。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援助”,而是事实上的“财政一体化”。

▎2024年12月1日,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欧洲理事会主席安东尼奥·科斯塔、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兼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以及欧盟扩大事务专员马尔塔·科斯在基辅会面当天合影留念。(图源:路透社)
其二是不可逆的贸易与市场捆绑。数据显示,欧盟已是乌克兰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商品贸易总额高达672亿欧元,占乌克兰贸易总额的50%以上。为绕开俄罗斯黑海封锁而设的“团结通道”的战略价值则更为突出。自2022年5月启动以来,该通道已保障了乌克兰各类货物进出口的运行,据欧盟统计,截至目前已促成了价值约2310亿欧元的商品通过该陆路及内河网络进出乌克兰,出口约1.93亿吨货物、进口约8300万吨急需物资,成为其经济不可替代的生命线。
其三是安全与经济的强力联动。通过“欧洲和平基金”(EPF)等渠道提供的军事支持总额已累计达到632亿欧元,这笔资金的持续拨付,与乌克兰在反腐、司法改革等领域的进展被紧密挂钩,形成了“安全换改革”的强力杠杆。

▎2025年7月,面对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泽连斯基撤销了他关于对反腐败机构施加政治控制的有争议的决定,并恢复了两个反腐败机构的独立性。(图源:Politico)
这一“乌克兰模式”的战略意涵极其深远。它超越了传统的军事联盟或自由贸易协定,提供了一种“经济融合+价值观捆绑+隐性安全保障”的全新地缘影响力工具。一旦该模式在乌克兰验证成功,欧盟极有可能将其作为一种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向非洲、拉美等其他地区推广,从而极大地拓展其全球战略自主的能力和范围。

中欧关系:“狼来了”的童话或许变成现实
欧盟此番“新东扩”凸显了一贯的价值观外交色彩,是欧盟对美国日益疏离欧洲伙伴而不得不强化战略自主、外交独立和军事自强的既定选择,也势必冲击到未来的中欧关系乃至中国的全球外交。今年前三季度的中欧贸易数据表明,欧盟的政治压力和准入壁垒已切实转化为对中国经贸合作的“精准打击”,中国以扩大进口换取政治互信的传统路径正遭遇严重挑战。
欧盟“新东扩”将“分层分速”由理论变为现实,最严重的后果是威胁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的内部凝聚力。换言之,中国过去面对的是一个地理和身份相对模糊的“中东欧”概念,或者如美国制造的、旨在分裂欧洲的“新欧洲”和“老欧洲”话语概念,今后,可能被迫面对一群政治处境、战略诉求和对华态度截然不同的国家群体。

▎2025年10月,山东中欧班列(临沂)累计开行突破2000列。(图源:东方ic)
尤其是,“乌克兰模式”一旦定型,将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成直接竞争,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经济融合+价值观捆绑+隐形安全保障”的有力替代方案,并可能在乌克兰验证成功后将其“打包”输出到非洲、拉美等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甚至争夺更多全球南方国家。
总之,2025年的扩大报告不仅仅是关于几个候选国的评估,更是欧盟对其在21世纪地缘政治中角色的重新宣告。30多年前,柏林墙的倒塌开启欧洲走向融合的乐观主义进程;如今,一场新的、无形的隔离墙正在以“共同价值观和安全政策”的名义被重新砌起。曾经作为弥合历史伤痕、消除分裂工具的东扩议程,如今正被用来进行新的战略筛选和分层。欧盟正在用实力证明,在美国影响力相对收缩的背景下,它有能力、也有意愿独立地重塑其地缘环境。对于中东欧国家而言,历史的选择题似乎又一次摆在了面前,只是这一次,选项不再是东方或西方,而是在一个“多速”的欧洲内部,自己究竟身处哪个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