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AI演员演的短剧吗?
最近,一段由人工智能(AI)生成的短剧片段在网上引发热议。视频中,女主角含情脉脉地凝视着男主角,然而评论区却热闹非凡:“仅凭截图,真的难以分辨是真人还是AI”“AI演绎感情戏,总觉得缺少了些许灵魂”“这竟然是TVB制作的?真是大胆尝试!”这部短剧名为《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推出,标志着香港电视界首部AI生成短剧的诞生。
2025年的影视江湖,正被一股AI旋风搅起波澜。哪些人已经开始进入AI短剧赛道?AI演员来了,真人演员会失业吗?AI会把影视行业带向何方?

《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中AI生成的女主角。图片来源:TVB

从“草根娱乐”到“正规军”入场
过去,拍一段短剧视频要找演员、租场地、调设备、后期剪辑等;而今,普通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照片,输入几句台词,AI工具便能在数分钟内生成带场景、对口型的剧情片段。

在社交平台搜索“AI短剧”,你会发现有不少制作教程和网友自己尝试的作品。然而,在初期阶段,草根创作普遍存在画面质量欠佳、剧情模式化、动作衔接不够流畅等问题。即便有些制作较为精良的AI短剧,在短视频平台上凭借流量红利短暂闪耀,却难以持久。真正让AI短剧从“草根娱乐”走向“正规军”的标志性事件,是主流力量的集体入场,这场转型在2025年迎来爆发期。
TVB在9月中旬推出的《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可以说是行业转型的标志性作品。创作中,AI负责画面设计,制作团队则完善剧情、细化角色,并多次优化视觉效果,打造细腻情感画面,不少画面的光影和人物表情上已经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紧随其后,杭州文广集团及旗下浙江星光影视集团也推出《致命油画》,该剧制片人表示,这些数字艺人作为可复用、可增值的核心IP未来将持续出现在新作中。

图源:视觉中国
全球闻名的电影工厂好莱坞也在AI演员方面做出了尝试。据美国《综艺》报道,在不久前的苏黎世国际电影节上,一个名为蒂莉·诺尔伍德的“AI演员”即将出道并签约经纪公司的消息在电影界引发热议。“这个看上去天真无邪的女性形象,却激起了愤怒、焦虑、迷恋和欲望。”《综艺》评论道。

图源:视觉中国
事实上,与其他AI生成的虚拟人物相比,面容甜美的诺尔伍德在技术上并无太多新颖之处,之所以这次“震动好莱坞”,是因为她“签约经纪公司”这一商业操作被好莱坞视为某种背叛——经纪公司本该站在真人演员一边,怎么能帮助AI来抢他们的饭碗?此外,诺尔伍德融合众多女星特征的容貌和表演,也让演员们感到被冒犯,美国演员工会第一时间抗议:“诺尔伍德不是一名演员,而是由计算机软件生成、基于无数专业演员作品训练出的角色。”好莱坞女星艾米莉·布朗特惊呼,“这真是太可怕了!经纪公司请住手吧,不要剥夺我们的人际关系。”WME、Gersh等好莱坞主流经纪公司也纷纷表示,不会与这名AI演员“签约”。
据英国《卫报》13日报道,一名苏格兰演员称自己的形象被用于打造诺尔伍德,英国演员协会将为她提供相关支持,威胁将采取行动抗议科技公司与娱乐公司在AI内容中未经许可使用其会员的肖像、形象及声音。该协会还表示,越来越多会员投诉个人数据被滥用。

演员要失业了吗?
AI短剧的快速发展,最直接的冲击无疑对准了演员群体。多部AI演员演绎的作品上线后,“演员会失业吗”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不少网友担心,既然AI能生成兼具颜值与专业感的角色,实现“无真人出演、无实景拍摄、无动作捕捉”的全AI制作,且无需支付片酬、不用担心演员“塌房”风险,那些戏份不多、辨识度不高的演员或许很快会没饭吃。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23年,好莱坞编剧与演员工会就已经因AI版权和就业替代问题展开大规模罢工。“想象一下你原来拍一天的片酬有5000元,而把你的脸复制成‘数字人’,然后用它去拍各种戏,却只能一次拿几百元,换谁能接受?”一位青年演员道出了行业焦虑。
不过,浙江省网络视听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徐志清却给出了明确否定:“AI是否会让演员失业?我认为不太可能。”
在他看来,AI生成角色需要原型,这就绕不开肖像权,还有道德、法律边界问题。今年8月就有一家传媒公司因在短剧中用AI换脸技术盗用某知名女星的形象而被告上法庭。另外,他还以AI语音举例,早几年就有平台用AI播报新闻,最终因“生动性、情感饱满度不够”放弃,现在广播剧仍坚持真人演绎,“AI连语音的情感转化都没突破,更别说替代演员了”。

图源:视觉中国
这种观点在一线演员中很有共鸣。正在金华横店参与院线电影试镜的香港演员秦芷瑶认为,AI是对行业的补充而非替代,并且AI可以成为人类最好的辅助工具。“我看过一些AI制作的网络故事,感人或剧情丰富的影视剧,但还是更喜欢真人演绎。”她举例说,古装剧的场景切换、科幻题材的特效呈现,AI能让拍摄更高效,但情感传递始终是真人的优势,因为人是会有七情六欲,有触感,真人会令整个人物更加立体。

AI会把影视行业带向何方?
在近日召开的“未来影像”AI电影国际峰会上,有专家指出:“AI不只是工具,更是创意伙伴,可以帮助创作者在艺术与情感表达上走得更远。”
AI短剧新风口能吹多久?“得看市场检验。”徐志清的判断,道出了行业对AI短剧的理性认知。他透露,目前在浙江,影视公司对AI在产业端的运用仍然谨慎,浙江100多家网络视听协会会员企业中,真正从事AI影视视频化的仅十多家,多数正规微短剧公司不会用AI替代现有模式,一方面是企业没有相关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对AI短剧的市场前景持谨慎观望的态度。

图源:视觉中国
不过,从市场规模看,AI短剧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攀升至505亿元,预计2025年将涨至634.3亿元。降本、适配互联网发行模式的需求,给AI短剧留足了空间。部分作品的实践证明,AI能打破题材局限,让高视觉成本的“艺术+悬疑”“玄幻修仙”题材低成本落地,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AI短剧新风口也催生了巨大的人才需求。未来,精通AI技术以进行剧本创意构思、分镜自动生成,乃至角色对话精细优化的“AI编剧”将备受市场青睐,成为炙手可热的稀缺人才。
技术的浪潮终将奔涌向前,但影视艺术的核心——对人性的洞察、对情感的表达、对美好的追求——永远需要人类创作者用心守护。这或许就是AI时代,影视业最坚定的生存法则。
来 源丨央视网综合潮新闻、环球时报、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