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推荐要命的野生徒步打卡点
创始人
2025-10-29 19:46:14
0

“雪粒子砸在冲锋衣上沙沙作响,视线里只剩白茫茫一片。我身后的大姐突然脚下一滑,整个人顺着雪坡往下溜,多亏前面牦牛工眼疾手快,扔出绳索缠住了她的腰。”回忆起10月初珠峰东坡的那场暴雪,徒步者王纯洁仍心有余悸。

王纯洁回忆,那天,包括他所在团队在内的数百名徒步者被困在西藏日喀则海拔5000米的措学仁玛营地。积雪最深处达1.2米,三人间的帐篷被积雪压得变形,拉链都无法正常拉开,通讯信号彻底中断。“一场本应充满诗意的高原徒步,瞬间沦为与死神赛跑的生死考验。”

雪山巍峨、草甸辽阔、云海翻涌……河南省泌阳县蛟龙救援队队长平恩东表示,近年来,随着户外热潮兴起,越来越多都市人涌向山野。尤其高海拔徒步,以其独特的原生态景观和探险体验,成为许多人亲近自然的选择。同时,社交平台上大量“小众”“出片”徒步打卡点的分享,也吸引着不少人跟风参与,甚至很多新手也盲目加入登山徒步行列。

中国探险协会副秘书长蒋琬文指出,一些社交平台对高风险户外运动内容审核不严,也进一步刺激了探险热潮,比如为同一徒步目的地寻找“搭子”的帖子就很常见。此外,门槛感知度与参与成本双低也是重要原因,如景区栈道完善、装备普及攻略易得等,使人们产生“徒步易上手”“能走就行”的认知。与其他户外运动相比,徒步显然成本更低,有时候往往只需要体力和一双合脚的运动鞋。

中国探险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参与徒步探险的人数较2020年增长3倍。从党岭的雪山草甸到祁连山的无人秘境,从珠峰东坡的冰川峡谷到小众偏僻的山林沟谷,徒步探险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打卡绝美风景”背后,是安全事故频发需要引起的警惕。就在近段时间,党岭20岁女生因高原反应陷入昏迷至今未醒,珠峰东坡数百人因暴雪被困,冷龙岭徒步者失联36小时后获救……蒋琬文表示,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揭开了“诗与远方”背后,部分徒步探险组织野蛮生长的“伤疤”,也暗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危机,如高原反应、天气突变、救援困难等问题凸显,高海拔徒步的安全管理与行业规范亟待完善。

党岭徒步之困:20岁卫校女生的“高反陷阱”

10月1日,来自江苏盐城的20岁女生小周(化名)抵达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党岭。这个长期生活在海拔100米以下的卫校毕业生,对高海拔环境的认知几乎为零——她不知道党岭平均海拔4300米,更不清楚人体需要2至3天适应期才能应对高海拔徒步。“她在群里说‘终于能看到日照金山了’,还发了好多准备好的裙子,说要拍美照。”同队徒步者回忆,小周甚至没带羽绒服,只准备了一件薄外套。

10月2日上午8点,小周跟随团队从海拔3600米的葫芦海出发,向4600米的垭口攀登。“刚开始她还很兴奋,一路拍照。到10点左右,她开始说头痛,走不动路,还干呕了好几次。”同行的男生小陈察觉不对,强行劝她放弃登顶。当两人下撤到4500米处时,小周已经出现嗜睡症状,意识开始模糊,小陈只能半扶半抱地将她往更低海拔转移。

下午2点,两人抵达4300米的卓雍措湖边,小周彻底陷入半昏迷。“她当时翻白眼,嘴唇发紫,手上出现淤青。我们学过护理知识,知道这可能是脑水肿的症状,特别害怕。”小陈立刻向路过的徒步者求助。同在党岭的四川徒步爱好者袁潮杰介绍,当时,他和两名上海急诊科医生恰好经过,他们立刻展开急救。

救援的艰难远超想象。卓雍措地处道孚县与丹巴县交界的“三不管”地带,没有公路,救援队的汽车只能停在葫芦海景区,救援人员需徒步2小时才能到达现场。“我们6个人轮流抬她,4300米的海拔,走一步喘三步,脚下全是碎石和积雪,稍不注意就会滑倒。”袁潮杰说,当时气温低至零下2℃,没有热水,只能靠随身携带的能量胶维持小周的生命体征,直到次日凌晨1点才将她送抵丹巴县人民医院。此时,小周的颅内压已严重超标,被紧急转入ICU。

10月13日,袁潮杰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如今,小周仍在ICU接受治疗,医疗费用已超过20万元。

“她在卫校学过基础护理,却不知道高原反应会这么凶险,总说自己年轻身体好,能扛过去。”小周的亲属在电话中哽咽,这个曾憧憬着“走遍全国雪山”的女孩,或许从未想过,一场仓促的徒步可能会让她面临如此严重的风险。

珠峰东坡暴雪:60头牦牛开路的生死撤离

9月29日,拥有多年户外领队经验的舒微带领12名游客进入珠峰东坡大环线。这支团队配备了4名领队和2名当地协作,还雇佣了牦牛队驮运物资,按计划将在10月5日抵达措学仁玛营地休整。“出发前我们查了天气预报,说有小雨小雪,没想到会遇到这么大的暴雪。”舒微说,团队携带了足够的保暖装备和3天的冗余口粮,却仍低估了极端天气的威力。

珠峰东坡暴雪(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10月4日12点,暴雪突袭。“刚开始是小雪花,不到半小时就变成鹅毛大雪,能见度不足5米。”舒微立刻让队员停止前进,返回俄嘎营地躲避。但积雪增长速度远超预期,当晚8点,营地积雪已没过膝盖,三人帐篷被积雪压得严重变形。“我们每隔15至20分钟就要出去抖一次雪,不然帐篷会被压塌。有个队员的帐篷杆断了,我们只能把他转移到其他帐篷。”

凌晨3点,帐篷再也无法住人,舒微决定将18名队员转移到餐厅帐。“餐厅帐是个大球帐,没有地铺,大家只能坐在折叠凳上,围着煤气炉烤火。所有人的鞋子和裤子都湿透了,有人开始打哆嗦,出现失温前兆,我们只能让大家互相拥抱取暖,把备用的睡袋拆开来盖。”舒微回忆,当时他尝试用卫星电话联系外界,却因暴雪干扰,只能断断续续传递“被困”的信息,无法确定具体位置。

更严峻的是,外部救援难以抵达。“村支书在电话里说‘你们原地等待,救援队明天才能进山’,但我知道,5000米的海拔,潮湿寒冷的环境,再等下去可能有人出现肺水肿或脑水肿。”舒微与其他领队商议后,决定天亮后自行撤离。10月5日清晨8点,雪暂时停了,但营地积雪最深处已达1.2米。舒微带领5名领队率先开路,他走在最前面,每一步都要用力踩实,防止陷入雪洞。“有一次我踩空了,整个人陷到胸口,队友拉了我好几次才把我拽出来,羽绒服里全是雪,冻得我直打冷战。”

幸运的是,出发半小时后,60多头牦牛在牧民的驱赶下加入开路队伍。“牦牛的体能比人好多了,它们能精准找到路基,踩过的雪路会变硬,后面的人走起来能省不少力。”舒微说,牦牛队的加入让行进速度加快了一倍,当天下午1点30分,团队终于抵达海拔5360米的垭口。垭口的风特别大,有七八级,吹得人站不稳,他们让队员快速通过,不敢停留。

下山途中,团队遇到了村民组织的救援队。“每隔几百米就有村民驻守,给我们递热水、咖啡和压缩饼干,还有人帮我们搀扶体力不支的队员。”舒微说,首批队员在当晚6点30分抵达出山口,最晚的队员在晚上9点左右撤离,全程无人员受伤。但他后来得知,有另一支团队因原地等待救援,两名队员出现严重高反,最终靠吸氧才撑到救援队抵达。

冷龙岭失联:野路上的高反与失温危机

今年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另一支徒步团队在祁连山冷龙岭遭遇险情。5名徒步者跟随“AA约伴”团队进山,因天气突变与大部队失联。“他们走的是未开发的野路,没有手机信号,也没带卫星电话,只能靠指南针辨别方向,结果走偏了路线。”据参与救援的人员介绍,当地政府接到报警后,组织了消防、公安、景区工作人员和民间救援队,展开“拉网式”搜救。

搜救过程中,队员们面临着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的双重考验。“冷龙岭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有很多冰川和悬崖,队员们要背着救援装备在雪地里行走,不少人出现了高原反应。”救援人员说,由于失联者没有明确位置,只能根据大致区域逐步排查,“我们分成12个小组,每组配备无人机,对重点区域进行搜索,整整找了36个小时。”

最终,5名失联者被成功救援,但此次救援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光是运输物资的车辆就有20多辆,救援人员的餐饮和装备费用超过10万元。”救援者表示,这类因违规进入未开发区域导致的救援,不仅占用公共资源,还让救援人员面临生命风险。

冷龙岭穿越中,刘歌拍下的帐篷外的藏马熊脚印(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此次冷龙岭徒步者之一刘歌(化名)介绍,在遇雪途中,他和团队果断下撤,一路上也一直劝其他人返回。出山后,他看到媒体报道提到有一部分人被困在里面。事后,他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写道:“希望他们能得救。山在那里,别带执念;保持警惕,安全第一。”

此外,游客张先生(化名)介绍,前些天他看到网络上关于“泌阳白云山野穿路线,小众出片秘境”等相关攻略后前往。攻略提到“路线难度低,新手可尝试”,却未标注该区域属于未开发区域,且秋冬季节易迷路,最终还出现了失温。经泌阳县蛟龙救援队紧急救援,最终才脱离危险。

平恩东表示,从多年来参与救援的案例来看,大部分事故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的叠加。比如很多爱好者会被社交平台上的“网红路线”吸引,但这些路线往往未经开发,没有安全标识,甚至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约80%的事故都和不了解当地地形和气候有关。他们曾救援过一位驴友,跟着“攻略”走却迷路,最后在零下5℃的山里失温。还有些新手对自己的体能、户外技能过度自信,不带导航设备、不看天气预报就进山,这些“侥幸心理”,其实就是把自己推向危险边缘。

风险溯源:多重漏洞催生“徒步陷阱”

“看到网上有人发的‘党岭葫芦海,一生必去的人间仙境’的帖子,我立刻就报名了。”小周的同队队员说,他们参加的“AA约伴”团队,组织者在群里发了集合时间、地点和费用,没有询问队员的身体状况,也没有提供高反预防指南和路线风险说明。

冷龙岭暴雪(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中国探险协会副秘书长蒋琬文指出,首先,来自社交媒体上的推波助澜是徒步风险剧增的重要原因。“平台上很多内容为了流量,过度渲染云海、星空、雪山等景观,用‘小众秘境’‘打卡胜地’等词汇吸引用户,却对高反、失温、迷路等风险避而不谈,参与者成了被误导的盲目冒险者。”据中国探险协会调查,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超过60%的徒步攻略未提及核心风险,32%的攻略标注“无须专业装备”“小白友好”,18%的攻略涉及未开发区域或禁入区域。

更危险的是,许多参与者存在“侥幸心理”和“认知误区”。舒微在珠峰东坡遇到过一名游客,“他说自己经常跑马拉松,体能好,不需要适应高海拔,结果刚到营地就头痛呕吐,血氧饱和度只有80%(正常应在95%以上),最后只能提前下撤。”

蒋琬文补充道:“《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43%的遇险者认为‘危险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38%的人未携带急救包、保温毯等基础装备,27%的人从未了解过高原反应的症状和应对方法。”

王纯洁提到,在珠峰东坡徒步时,他遇到过不少“打卡式”徒步者。“有个女生带了四五条裙子,却没带冰爪和雪镜,说‘就拍几张照片,很快就下来’,结果在雪地里摔了好几次,膝盖都磕破了。还有人看到别人去爬陡坡,也跟着去,完全不考虑自己的体能和经验。”

其次,部分无资质团队的“野蛮生长”。“很多所谓的‘户外俱乐部’,其实就是几个人凑钱租个办公室,连营业执照都没有,更别说文旅部门的审批了。”蒋琬文透露,根据中国探险协会的数据,2024年国内从事徒步组织的团队中,具备合法经营资质的不足30%,67%的领队没有专业证书(如中国登山协会颁发的户外指导员证书、中国探险协会颁发的探险领队证书)。

这些“野团”为了盈利,往往采取“低门槛、高收费”的模式,隐瞒风险、压缩成本。舒微透露,他曾接触过一家俱乐部,“他们把珠峰东坡大环线包装成‘轻奢休闲游’,收费1.2万元/人,却不配备专业领队,还不购买高额保险,只买了最便宜的意外险。”部分团队为了吸引客源,刻意淡化路线难度,把需要5天完成的高强度路线压缩到3天,还说“每天只走5公里,很轻松”,导致很多队员体力不支。

“即便有资质的团队,在旺季也会出现管理漏洞。旺季时,很多俱乐部会临时雇佣兼职领队,这些人可能只参加过几次徒步,没有应急处理经验。”舒微说,他曾见过一个兼职领队在队员高反时,让队员喝红牛提神。“幸好我及时制止,不然可能会加重队员的心脏负担,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此外,‘AA约伴’的名义也成为不少无资质团队规避监管的‘挡箭牌’。”蒋琬文指出,很多组织者以“AA约伴”公益活动为名,实质从事营利性活动,却不承担相应责任。一旦发生事故,组织者往往消失不见,让队员自行承担后果。

蒋琬文指出,户外活动事故频发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方面的因素造成。首先是游客自身因素。一是风险意识不足。部分游客受社交平台影响,对户外徒步、秘境探险等活动的风险认识不足,被社交媒体的各类网红、“种草”吸引,盲目相信“能走就能去”忽视了特定区域的气候、地理风险。如珠峰东坡嘎玛沟区域易形成突发性暴雪,祁连山老虎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存在山洪、雪崩等风险。二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我国探险旅游兴起时间不长,参与者的专业知识、技能积累、装备常识普遍不足,对探险旅游的风险隐患、专业壁垒了解不够。很多人将探险旅游简单理解为在户外休闲,没有意识到在高海拔徒步、登山等活动需要健康的身体和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充足的装备保障。三是侥幸心理和过度自信。部分游客追求刺激和“征服自然”的成就感,热衷于探索未开发的无人区、“野路”,无视各级政府的禁令,认为自己不会遭遇危险。如甘孜“子龙秘境”,尽管当地明确禁止驴友进入,但仍有人冒险前往,直至导致坠亡事故。

其次,商业机构因素,包括过度宣传和虚假承诺等。少数商业俱乐部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降低准入门槛,对徒步者的体能状况、高海拔经历、露营经验、装备情况核查敷衍了事,还通过过度宣传和虚假承诺,诱导缺乏经验的“小白”盲目挑战极限,将高难度的徒步路线包装成“适合新手”的项目。以及安全保障缺失,部分旅行社、户外俱乐部为降低成本,使用兼职大学生冒充专业向导,且不提供足够的安全装备和技能指导,项目执行缺乏应有的应急预案、救援保障。在境外,一些旅游平台的线路说明标注为“无须专业装备”等误导性宣传,导致游客准备不充分,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此外,制度和管理因素。蒋琬文指出,首先,目前国内多数地方尚未建立完善的徒步活动备案机制。虽然原则上登山、攀岩等户外活动可以在属地相关部门备案,但很多人不知道需要备案、如何备案,部分地方甚至没有明确的备案流程,导致一些非法穿越活动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制止。其次,对未开发区域的监管也存在不足。虽然有相关禁止进入的规定,但监管力度不足,导致违规穿越行为屡禁不止。管理者不了解户外探险需求,缺乏行业调查,管理机制有缺陷,对自发性户外活动缺乏明确监管办法,安全培训和教育不足,经常采取“一刀切”的粗暴管理方式,且只管“堵”不管“疏”。景区安全管理也存在缺陷,诸如景区应急预案不足、预防措施缺失,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不足,极端天气预警机制不完善,对游客安全提示不够醒目和具体,应急响应速度慢且不够完善等,再加上部门间协调机制不健全,人员安全培训也不到位,这些都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

救援困境:找难、救难、成本高

平恩东介绍,山地救援的难点,首先是地形复杂。山地地形崎岖,有悬崖、陡坡、密林等,救援人员难以快速行进,也增加了搜索被困人员的难度。其次,气候多变,尤其山区天气变化无常,可能突然出现暴雨、大风、雷电等恶劣天气,不仅会对被困人员造成更大的危险,也会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此外,通信困难,很多山地地区手机信号薄弱甚至没有信号,被困人员难以准确报告自己的位置,救援人员也无法及时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影响救援效率。

平恩东还说,救援体系的短板也加剧了遇险风险。山地救援面临“三难”:一是“找得到难”,山区地形复杂,通讯信号弱,被困者往往无法准确报告位置,救援人员需“拉网式”排查;二是“救得出难”,很多山路只有“羊肠小道”,救援装备难以运输,遇到受伤的被困者,只能靠人力抬担架;三是“成本高”难,民间救援队缺少资金和装备支持。“救援装备都是队员自己凑钱买的,每次救援的油费、餐费等也需要自己承担,长期下来压力很大。”

“高海拔救援更是‘地狱’难度。珠峰东坡救援中,救援人员需在零下15℃的环境中工作,不少人出现高原反应。失温症状在高原恶化速度特别快,黄金救援窗口只有4小时,要是找不到人,后果不堪设想。”舒微说,2024年青海某高海拔地区的一次救援中,因下雪导致被困者位置难以确定,750余名救援人员搜索了3天才完成转运,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

破局之路:构建徒步安全的“多重防线”

“徒步不是冒险,而是在安全前提下探索自然,参与者首先要树立‘自我负责’的安全理念。”拥有10年徒步经验的王纯洁总结出一套“安全准则”:出发前,提前3至5天进入高海拔地区适应,每天上升海拔不超过1000米;携带冗余物资,“3天行程带4天口粮,5天行程带7天口粮”,确保在延误时不会断水断粮;下载离线地图,标记关键节点(如营地、水源地),同时携带卫星电话或北斗卫星消息设备,确保能与外界联系。

蒋琬文建议,徒步者应遵循“三新不出行”原则:新线路、新队友、新技术不同时出现;同时要掌握基本的户外技能,如用指南针和地图辨别方向、处理外伤和失温、发送求救信号(国际通用求救信号为三短三长三短,可通过哨子、灯光、烟火等方式发送)。遇到危险别硬撑,立刻停下、保存体力,在显眼处放置颜色鲜艳的物品(如冲锋衣、帐篷),方便救援人员定位。

针对高海拔徒步,袁潮杰还给出了具体建议:“抵达高海拔地区后,前3天不要洗澡、不要剧烈运动,多喝温水,多吃碳水化合物。如果出现头痛、胸闷等轻微高反症状,可服用红景天、高原安等药物,若症状加重,应立即下撤到低海拔地区,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蒋琬文表示,中国探险协会呼吁,行业端应建立“规范透明”的运营体系。应加强对徒步组织的资质审查,明确准入标准:一是要求组织者具备合法经营资质,在文旅部门备案,并缴纳30万元服务质量保证金,一旦发生事故,能及时对参与者进行赔偿;二是领队需持有专业证书,如中国探险协会颁发的探险领队证书、中国登山协会颁发的户外指导员证书,且具备至少3年户外领队经验;三是团队配备比例不低于1:5,即1名领队带领不超过5名队员,确保能兼顾每位队员的安全。

蒋琬文建议,各大平台也要切实承担起监管责任,如建立徒步攻略审核机制,对涉及未开发区域、禁入区域的攻略进行下架,对标注“无须专业装备”“小白友好”的攻略进行风险补充;可与专业机构合作,对攻略标注风险等级(如初级、中级、高级)和必备装备清单,避免误导用户。同时,平台应对组织“野团”的账号加大打击力度,禁止发布无资质团队的招募信息。

“打破行政壁垒,是解决跨区域‘三不管’问题的关键,政府端应完善‘协同高效’的管理与救援体系。可以由更高层级的行政部门(如省级文旅部门)统筹规划,将跨区域路线纳入统一管理,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和服务规范,将门票、环保费等资金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救援保障。”袁潮杰建议,可借鉴泸沽湖的经验,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实现“一次收费、全程服务”,避免重复收费和服务断层。

在救援体系建设方面,蒋琬文建议建立“国家救援队伍为主、民间救援队伍为辅”的应急救援体系:一是加大对民间救援队的支持,政府可购买服务,让民间救援队参与日常巡逻和安全宣传,给予资金和装备支持,如提供救援车辆、急救设备等;二是设立救援专项保险,为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险,减轻救援队伍的负担;三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户外预警系统,整合天气、地形、路线等信息,及时向徒步者发布风险预警。

“此外,还应明确违规徒步的法律责任。对于违规进入未开发区域、不听劝阻导致遇险的徒步者,可要求其承担部分救援费用,并纳入诚信黑名单,限制其参与户外活动等。”蒋琬文说,这样既能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也能起到警示作用,让徒步者重视安全。

“徒步的意义,不是征服雪山,而是感受雪山的壮阔;不是炫耀打卡,而是享受与自然相处的时光。”10月4日,站在党岭的雪山下,袁潮杰向记者感慨。他说,下一步,徒步探险行业定将走向规范。但安全之路,需要参与者、组织者、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把“安全第一”刻在心里,把“敬畏自然”融入行动,才能让更多人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平安归来。毕竟,只有活着,才能看到更多风景;只有安全,徒步的意义才得以延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双十一期间“二选一”?直播间价... 京东 视觉中国 资料图京东、抖音、美的三方回应双十一期间有关京东涉及“二选一”的传闻。近日,有传言称...
海尔智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海尔智家(600690)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
2025年AI SEO优化公司... 2025年AI搜索优化公司权威排行TOP5:技术实力与效果保障深度解析在AI重构搜索生态的2025年...
重磅消息{聚友互娱}到底是不是... 重磅消息{聚友互娱}到底是不是挂!其实是有挂您好,聚友互娱这个游戏其实有挂的,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
我来教教您{达人十三水}有没有... 网上科普关于“达人十三水有没有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达人十三水作*弊开挂的方法以及开挂对应的...
涉嫌向以色列大使馆扔手榴弹,丹... 【环球网报道 记者 赵建东】据法新社、丹麦《哥本哈根邮报》等媒体报道,丹麦检方10月29日指控两名瑞...
三星S25系列购买哪款性价比最... 想在2025年选购一款三星手机的王强发现,面对S25系列的多款机型,如何选择成为难题。“三星S25系...
今日重大通报{微乐龙江麻将}有... 网上科普关于“微乐龙江麻将有没有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微乐龙江麻将作*弊开挂的方法以及开挂对...
我来分享{小南四川长牌}有挂吗... 我来分享{小南四川长牌}有挂吗!果然有透视挂您好,小南四川长牌这个游戏其实有挂的,确实是有挂的,需要...
科技推荐{乾坤互娱}开挂神器!... 有 亲,根据资深记者爆料乾坤互娱是可以开挂的,确实有挂(咨询软件无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