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公报正式发布,这份文件与即将出台的十五五规划纲要,藏着未来五年经济发展路径、财富流向与投资机会的答案。
看懂公报的关键,在于把握三个核心目标——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以及2035远景目标的新增维度,这三点共同勾勒出十五五的发展蓝图。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GDP重质不重量,增速放缓无妨,但科技含量必须提升。为实现这一目标,公报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在了目标后的首个段落,这一位置在十四五时期属于科技创新,这种排序变化释放出明确信号:技术必须落地产业才有实际价值。
美国波士顿动力2013年推出的人形机器人虽惊艳全球,却十二年未能商业化;而中国优必选、智源等企业的机器人已实现产业化突破,这正是技术落地的价值体现。
公报强调产业化,本质是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后发国家弯道超车的关键,在于企业靠新技术盈利后反哺研发,形成正向循环。
新能源汽车行业就是典型案例,2020年起实现盈利后持续投入研发,如今已能全球布局。
按照规划,传统产业未来5年或新增10万亿元市场空间,新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更将催生出万亿级赛道,这些领域都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是破解卡脖子难题,加速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当前美国对华主要采取两招:关税制裁已难奏效,即便美国对华关税超50%,我国进出口规模仍创历史新高;真正制约发展的是第二招——科技封锁,比如限制EUV光刻机、高端人工智能芯片出口,直接拖慢了国内AI企业的发展节奏。
对此,公报明确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政策导向看,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目标将从20%提至60%,3-5纳米芯片工程化、第三代半导体等方向将成重点。
人工智能领域则会强化算力、算法、数据供给,推动“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未来五年,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将是政策与资本聚焦的重中之重。
与十九届五中全会相比,2035年远景目标中新增了“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两大提升维度,对应的发展方向十分清晰。
国防实力方面,我国虽已在六代机等领域取得突破,九三阅兵新装备也备受瞩目,但十五五期间仍将加大军工投入,航天强国建设、先进装备研发等领域会持续获得资源倾斜。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则依赖扩大开放——公报将开放相关内容从十四五的第九位提前至第五位,明确提出“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
这一策略针对性极强:在部分国家推行“优先主义”和关税战时,我国通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擦亮“投资中国”品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能充分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实现互利共赢的全球合作格局。
以上就是四中全会公报透露出的核心方向。后续新闻发布会将公布更多细节,下周出台的十五五规划纲要还会明确GDP增速、城镇化率等具体指标。这些政策信号的落地,将直接决定未来五年的经济脉络与投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