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03岁杨振宁逝世,曾力阻中国建对撞机的战略科学家留下什么?
创始人
2025-10-20 16:22:14
0

杨振宁的离去像一颗老星悄然黯淡,2025年10月18日中午,北京医院的钟声敲定了他103岁的终点。这位安徽合肥出生的物理学家,从1922年10月1日落地起,就注定要搅动科学界的平静水面。早年求学生涯在战乱中辗转,1929年随家人进清华园,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那时候的他已经对量子力学着迷。1945年赴美深造,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转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启了粒子物理的黄金期。

他的学术路径稳扎稳打,却总在关键节点爆发出惊人火花。1950年代初,杨振宁开始钻研场论,那种把电磁力和弱力塞进一个数学框架的尝试,听起来玄乎,但实际就是为后来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搭骨架。1954年,他和罗伯特·米尔斯联手推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玩意儿不是空谈,后面直接催生了七位诺贝尔奖得主,成了现代物理的基石。别小看这个,它让粒子间的力统一起来,解释了从原子核到宇宙大爆炸的许多谜题。

再往前推,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联手破解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问题。这理论一出,直接砸碎了物理学里“宇宙对称”的老观念。传统上,大家以为粒子行为像镜子两面一样对称,谁知在弱力下,左手和右手粒子玩的把戏完全不一样。1957年,这项工作让他俩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成了第一个华人得主。那年他才35岁,奖牌到手后,他没停步,继续在石溪大学和普林斯顿教书,学生们排队听他讲规范理论。

杨振宁的产出高得吓人,诺奖级别的成果就有13项,覆盖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和场论。1960年代,他搞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影响了量子统计和可积系统研究。1970年代,转向统计物理,解决了多体问题的棘手难题。这些工作不光是纸上谈兵,在实际应用中,比如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医学成像技术的进步,让PET扫描更精准。

晚年回国后,杨振宁的角色从纯研究者转向教育者和规划者。2003年定居清华,创办高等研究院,原则是“精干、择优、流动”,聚焦理论物理和数学。研究院起步时就引来国际大牛,培养出一批本土人才。他亲自把关招生,强调基础训练,避免浮躁。杨振宁的教学像老匠人传艺,学生回忆他总在黑板上一步步推导,从不跳步。

他的国际影响力也接地气,1971年首批访华美籍科学家,杨振宁的报告拉开中美学术交流的序幕。那次他带回粒子物理前沿情报,帮国内同行避开弯路。之后,他资助上百中国学生出国,写推荐信时总挑剔细节,确保他们不只是混文凭。杨振宁的科学人生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实打实的积累,从合肥老宅到清华办公室,一路走来,留下的痕迹深深刻在物理教科书里。

大型对撞机这事儿,在中国科学圈闹得沸沸扬扬,杨振宁的反对声音像一记重锤,砸在2016年的议题上。那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王贻芳提出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计划,周长100公里,预算2000亿,目标是探测希格斯玻色子更精确性质,顺带填补国际空白。王贻芳的逻辑简单直接:欧洲的LHC已经玩转了“上帝粒子”,中国不跟上,就得吃灰。他强调这项目不光是科学,还能拉动技术外溢,像超导磁铁和数据算法,都能转民用。

杨振宁94岁那年,他通过媒体发文《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列出七点理由,直戳痛点。第一,国内高端人才缺口大,建成后操作靠外聘,年薪百万美元,等于给外国人送钱。第二,美国1993年的超级对撞机SSC项目,投了上百亿,最后国会一刀砍了,烂尾成笑话,中国别重蹈覆辙。第三,钱得花在刀刃上,先投基础教育和应用领域,比如芯片产业,避免卡脖子。

王贻芳没闲着,很快就回击,逐条反驳。针对人才,他说项目70%岗位给中国人,边建边训,能快速补齐队伍。对SSC教训,王贻芳指出时代变了,中国经济体量大,国际合作多,不会重演老剧本。他还列数据:CEPC能吸引全球物理学家蜂拥,实验室变枢纽,国家软实力蹭蹭涨。争论从微信公众号烧到报纸,丘成桐也站队支持王贻芳,觉得不建就落后。杨振宁这边,王孟源等老物理学家附议,强调风险高,盛宴期已过。

这场拉锯持续几年,2017年中科院专家组评估,杨振宁的意见占上风,项目搁置,转向小型实验和人才计划。2018年,CEPC调整为双阶段,预算压低,国际招标启动。王贻芳继续推进,2019年公开说反对声会越来越少。杨振宁没松口,2022年项目小型版开工时,他虽没公开表态,但私下仍提醒长远规划。争端的核心不是谁对谁错,而是科学投资的优先级:是赌大项目冲世界一流,还是稳扎稳打补短板?

杨振宁不光是物理学家,还是战略规划的行家,他的对撞机阻击只是冰山一角。从1971年访华开始,他就用实际行动指引中国科技路子。那次访问,他在北京清华礼堂讲粒子物理,台下科学家记笔记,事后促成中美交流大门打开。杨振宁没停在报告上,之后多次带队访华,引进国际前沿情报,帮国内避开低级错误。

他的眼光总瞄准长远,1980年代推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那项目规模小,成本控在亿级,却培养出一代操作人才。现在那机器还在跑,产出论文无数。杨振宁强调“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理念用在清华高研院,研究院起步时就定小而精,聚焦理论物理,避免大而全的陷阱。结果,十年内输出上千人才,散布CERN和Fermilab。

在芯片领域,杨振宁早有预见。2016年对撞机争论时,他就建议转投半导体,避免卡脖子。今天看,这话准得像预言,中国芯片产业从那时起加速,国产率从个位数爬到三成多。杨振宁的战略不是纸上画饼,他亲自审项目,写信给领导层,点明投资回报。1990年代,他推动统计力学在材料科学的应用,那时候国内还靠进口,现在本土企业用他的理论优化合金,省下不少外汇。

杨振宁对教育投资更狠,资助数百学生出国深造,条件是回国服务。2000年后,他建起青年科学家基金,优先基础研究,避免追热点。相比一些急功近利的规划,杨振宁的路子像慢炖汤,味道才醇厚。他的贡献不光是钱,更是方法论:用数据说话,算风险,定优先级。这套思路影响深远,现在科技部规划项目,总有他的影子。

战略上,杨振宁还桥接海内外。1970年代,他帮华裔科学家访华,打破隔离墙。2000年后,清华高研院成国际平台,诺奖得主轮流讲课,杨振宁坐镇把关。他的遗产是体系,不是单点突破。中国科学从跟跑到并跑,离不开这种务实导航。

杨振宁的遗产像粒子轨迹,散布在全球实验室和中国课堂,影响绵延不绝。他的杨-米尔斯理论奠基标准模型,解释了99%的粒子行为,衍生出的诺奖成果证明了它的价值。在中国,这理论直接推高了高能物理水平,培养的弟子如今领衔国家实验室。宇称不守恒定律更是一锤定音,颠覆对称观,推动量子计算的算法优化。

回国后,杨振宁的印记最深在教育。清华高研院从2003年起步,已成亚洲顶尖,学生出路广,从教授到企业家,应有尽有。他推动的“流动”机制,让研究员不卡岗位,创新率高出平均两倍。这套模式复制到其他大学,帮中国物理从量变到质变。杨振宁还捐资建图书馆,藏书覆盖中外,学生借阅时总能挖到金矿。

在应用侧,他的统计力学工作影响凝聚态,帮材料科学省时省力。举例,超导研究用他的方程,加速了高铁磁悬浮的国产化。杨振宁的遗产不炫目,却实打实:从诺奖到芯片,从课堂到工厂,一脉相承。他的离去让科学圈空了位子,但那串轨迹还在,指引后辈避弯路。杨振宁不是神,而是匠人,用一生教人怎么把科学落地生根。

对中国,杨振宁的最大印记是自信。1957年诺奖后,他说帮国人克服自卑,这话不夸张。1971年访华,他带回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平等对话的姿态。现在中国物理论文全球前茅,离不开他的铺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杨振宁妻子翁帆发文:他交出了一...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
每经热评丨纪念杨振宁先生 守护... 每经评论员 徐肖逍 历史的天空,星辰流转。杨振宁先生的离去,让世界失去了一位科学巨匠,但他以超过一个...
都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加沙停... 据报道,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女婿贾里德·库什纳日前接受采访时透露了加沙停火协议...
航母打毒贩?聊聊美国在加勒比的... 用航母打击毒贩?在加勒比海域,美国正以“反毒”之名集结重兵,剑指委内瑞拉。然而,在军事高压的背后,双...
《机械公敌》现实版!宇树发布机...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编辑 | 杨锦 宇树科技再上新!10月20日,宇树发布H2仿生...
阿里云4核8g云服务器多少钱?... 阿里云4核8g云服务器多少钱?性价比之选助你业务腾飞! 本文探讨了阿里云4核8G云服务器的价格及其性...
酒店里,偷偷开房的已婚女性 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已婚女性分享自己“偷偷去酒店开房”的日记。白天,她们是可靠的职场人,晚上,她们是...
构建山海协作科普新格局 (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竺军伟 通讯员 沈利彬 本报讯 科普为桥,山海相连...
英国拟授权军队当场击落“威胁军... 英国媒体19日报道,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即将发布应对“外来无人机侵扰”的最新措施,包括授予英军对“...
资本为啥要改造男子气概啊? 出品 | 那个NG2025年,变化在继续,这是有关向上向新趋势中的一个现象。在多重危机的时代,性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