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柳林来看柳,柳是热情的手,荡起乡风醇厚……”10月17日,秋意渐浓,记者驱车来到林州市陵阳镇柳林村,一下车便被阵阵歌声吸引。
循声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原来是村民们正专注合唱村歌。不远处的文化活动室内,志愿者耐心指导村民制作非遗手工艺品;小广场上,义诊、理发、家电维修等文明实践摊位前人头攒动……
这一幕幕,每天都在中原大地精彩上演。近年来,河南各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创新打造“文明实践+”模式,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城乡,融入百姓日常,构建起“服务有温度、治理有力度、文化有厚度”的文明实践体系,全面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稳稳托起群众的幸福生活。
在洛阳市涧西区长二社区,一个由废旧仓库改造而成的“网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散发着浓浓的青春气息。这里不仅开设有理论宣讲室、文化活动室、科普宣传室、健身活动室等“标配”空间,还引入了新华书店、洛阳本土咖啡品牌,打造了小型图书馆和专业咖啡店,每天都吸引不少群众到此学习、休闲。不少市民感慨:“过去想找个活动场所不容易,现在文明实践站成了第二个家。”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我省各地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有机构”的“六有”标准,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5.1万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
“阵地建设是基础,关键是要让这些场所‘活’起来、‘火’起来。”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地因地制宜,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为基础,创新开展“文明实践+”模式,将文明实践与基层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推动文化、体育、养老、医疗健康、教育和政务服务等公共服务进基层,让群众幸福推门可见、触手可及。
在新乡市,“小板凳课堂”宣讲团将文明实践与理论宣讲有机融合,组织党员干部、先进模范、乡贤能人等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接地气的“老土话”“大白话”,讲述大政方针、解读惠民政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郑州市,“绿城使者”志愿服务队将文明实践融入日常,通过建立“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模式,实现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在周口市,“文明实践+文化建设”成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有效载体,“村晚”“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在开封市,“文明实践+基层治理”成为当地文明乡风培育、矛盾纠纷调解、人居环境整治的载体,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画出共建共享同心圆……
“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推动‘文明实践+’模式落地落实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培育文明实践特色品牌项目。”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起,省文明办每年举办省级文明实践项目展示交流活动,全省各地也纷纷开展各级文明实践项目展示交流。截至目前,全省已培育品牌项目近2000个,一批批有特色、有影响、有实效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已成为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力量。(河南日报记者 金京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