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降雨间隙,经过全力奋战,周口市郸城县的玉米基本收获完毕。收获后的玉米,有一部分进入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丹科技”),开启了一场“变身之旅”。
“闻着真香啊!”10月18日,记者走进金丹科技的生产车间,看到一粒粒金灿灿的玉米被投入生产线,车间里弥漫着扑鼻的玉米糊香。
“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循环产业链,把每一粒玉米都‘吃干榨净’。”金丹科技工程与设备总监李伟告诉记者,玉米的“变身之旅”始于淀粉提取,玉米经过清洗和破碎,在湿法工艺下转化为淀粉浆,这是第一次“变身”;淀粉通过酶解技术转化为葡萄糖,完成了第二次“变身”,这一步骤为微生物发酵提供了理想的底物,是实现高附加值转化的预处理环节。
“最关键的第三次‘变身’是在发酵罐中,葡萄糖在特定菌种作用下发酵生成乳酸。”李伟说,金丹科技自主研发的L-乳酸产业化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
最终,部分乳酸通过聚合反应生成聚乳酸,实现第四次“变身”,也结出了这条产业链上的“美妙果实”。聚乳酸的应用范围非常广:用于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塑料袋,不会对食品造成污染;用于农膜、农用织物,能在自然界中被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医疗领域可用于手术骨钉、手术缝合线、可降解心血管支架等,可以直接在人体内被降解吸收……
一场精彩的“变身之旅”,不仅大大提升了玉米的综合利用价值,更以“绿色循环”破解了“白色污染”难题。
实现这种变身,依靠科技创新是引领力。“金丹科技每年投入研发经费超5000万元,取得了54项国家专利,3项技术填补了世界空白,成为国内同行业首家上市企业。”李伟自豪地说,金丹科技设立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乳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组建了“院士、博导、博士、硕士、学士”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团队,并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实现这种变身,坚持绿色发展是支撑力。企业展厅的一张海报上,清晰记录了金丹科技打造“从玉米到聚乳酸”完整绿色循环产业链的情况,全程近乎零废弃。金丹科技还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年产7.5万吨聚乳酸项目采用了国际领先的绿色高效催化合成技术,实现了废气、废水、废渣的零排放,显著提升了产业的“含绿量”。
“金秋丰收季,金丹科技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李伟说,在这条绿色循环产业链上,公司将努力探索玉米的更多“变身”,朝着国际领先的生物新材料产业链目标稳步迈进。(河南日报记者 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