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暮年,听力悄然衰退似乎成了难以回避的常态。可当耳畔的世界逐渐模糊,许多长辈面对助听器时,却总带着一份抗拒与犹豫。
在听力健康的咨询现场,常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后辈们半劝半拉着长辈前来了解助听器,长辈们却满脸不情愿,嘴里念叨着“听不清反倒清静”。年轻一辈忍不住反驳:“你听不清,我们真的受不了!”一句争执的背后,藏着的是两代人对听力问题的认知鸿沟。
关于听力下降,不少人都陷入了认知误区。有人觉得“老人听不清是正常的,没必要戴助听器”,却忘了清晰的听力是品质晚年的基石。与家人闲话家常、出门时留意周遭的声响、沉浸在喜爱的戏曲与音乐中……这些日常的美好,都需要清晰的听力作为支撑。许多老年夫妻因交流不畅产生隔阂,子女们也为长辈的听力问题分身乏术,原本和睦的家庭氛围被无形的“沉默”打破。
也有人担心“戴助听器不好看,会被人另眼相看”。其实助听器与眼镜并无二致,都是帮助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的工具。如今的数字科技早已让助听器实现了“小巧与强大并存”,深耳道式的款式藏于耳道深处几乎隐形,耳背式的也能轻易隐匿在发丝之间,美观与实用早已不再矛盾。
还有人抱有“戴助听器会让听力越来越差”的顾虑。事实恰恰相反,合适的助听器能帮助大脑维持辨音能力,减少听力损失带来的语言理解障碍、发音退化等问题。精准适配的多功能助听器,不仅不会损伤残余听力,还能为听觉系统提供有效保护。
更有甚者坚信“耳聋只能靠药物治疗”。实际上,耳聋分为多种类型,传导性耳聋或许能通过药物或手术改善,但感音神经性耳聋因涉及内耳或听神经细胞损伤,以目前的医疗水平难以修复。若一味迷信药物或偏方,错过佩戴助听器的最佳时机与康复训练的机会,很可能留下终生遗憾。
听力是连接世界的纽带,也是维系亲情的桥梁。正视听力下降的问题,打破认知的误区,才能让长辈们重新听见生活的暖意,安享清晰自在的晚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