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新闻登上热搜。
在一家美容院,一位女性仅仅打了一针所谓的“除皱针”,结果全身中毒,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她原本期待的是“青春无痕”,却换来了病床上的虚弱呻吟。
这几年,一说到美容护肤或者整容的新闻,总能看到一些扎眼的词:过敏、溃烂、中毒、毁容......
有人涂了“速效美白霜”,一周不到就满脸红斑;有人注射了“抗衰针剂”,差点丢掉性命;有人花重金买到所谓的“进口大牌”,结果调查后发现其成本只有几块钱,用完后皮肤更加糟糕。
这些事情的共同结局是——钱没了,皮肤也毁了。
这就是“美脸”的代价:许诺你倾国倾城,鼓动你持续投入——如果中止,“动脸”的副作用,将让你的脸难以直视。
最后,你带着伤痕累累的脸,一次次花光兜里的钱。
护肤,本应是为了让人更健康、更自信,但为什么会演变成一场风险密布的豪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掉进所谓“美丽陷阱”,一次次把自己推向危险?
答案写在庞大的数字里。中国的美容护肤品市场规模已经突破数千亿,这意味着巨大的利益蛋糕。虚假宣传、非法添加、假冒伪劣、整容乱象,都在这块蛋糕周围滋生蔓延。
从广告商到代购,从美容院到直播间,产业链层层分利,而真正承担风险的,始终只有消费者。
当“美丽”被资本包装成可以量化、可以交易、可以速成的商品,它就不再是审美选择,而是一种焦虑的枷锁。
问题也由此变得尖锐:
美的定义究竟由谁来决定?
又是谁在一次次贩卖“美容焦虑”,让无数女性心甘情愿地陷入“服美役”?
护肤不成,反毁容
在护肤品行业里,最诱人的往往是那些所谓的“立竿见影”的承诺。
“七天美白”“一夜祛痘”“抹掉皱纹”,几乎成了所有美容/整容广告的统一话术。
可现实却一次次打脸。
前段时间,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曝光了一批“速效美白霜”,号称“一周变白两个度”,结果大批消费者使用后出现红肿、瘙痒,甚至有人脸上长出脓包,惨状触目惊心。
检测显示,这类产品里添加了早已被禁用的化学成分,短期内确实能让肤色看似白净,但原理不是修复,而是破坏。
新闻里有位女士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说,她花几百块买来的美白霜,结果换来的是几个月的药物治疗和反复复诊,脸不但没变白,反而落下永久性敏感。
湖南一名女子也因长期使用所谓的“速效祛痘膏”,脸部出现严重红肿,经医院检查,她的皮肤已经形成典型的“激素脸”。
这类产品往往偷偷添加糖皮质激素,短期内让痘痘快速消下去,肤色看起来也更均匀,可停用之后反弹得更凶,皮肤屏障被破坏,敏感泛红成了常态。她不得不进行漫长的修复治疗,花的钱远比当初买产品多出几十倍。
@都市现场
2024年,某新闻也曾查处过一批“网红面膜”,号称“天然植物萃取”,实际检测发现其中含有违禁的氢醌(qīng kūn)成分。氢醌曾被广泛用于祛斑,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皮肤不可逆的黑斑沉积。
新闻里曝光的消费者中,有人脸上出现大块色素沉着,原本想要美白祛斑,结果脸色比之前更暗沉。
更有甚者,因为盲目追求美白,买下各种所谓的“特效产品”,结果落得皮肤大面积过敏,不得不戴口罩出门遮掩。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同样在2024年,上海有媒体报道,数十名消费者因使用某直播间推荐的“去角质精华”而出现皮肤红疹、水肿。检测结果显示,该产品酸类浓度严重超标,本该温和代谢角质的产品,却成了强腐蚀剂。
使用者形容,涂抹后就像被火烧一样,脸上火辣辣地疼。所谓的“焕肤”,在这些产品里不过是另一种“化学灼伤”。
更极端的还有那些打着“医美护肤”旗号的产品。
几年前,新闻就曾报道过,一些美容院偷偷使用非法注射针剂,结果有人因“微整形填充”而面部溃烂、感染住院。
@澎拜新闻
还有女子因为注射所谓的“玻尿酸”,脸部当场肿胀,最后不得不做手术清创;
@江西都市现场
虽然这类事件看似属于“医疗范畴”,但本质上它们和护肤品骗局如出一辙:以“安全有效”为幌子,用违规甚至危险的东西换取速效,最终伤害的只有消费者的皮肤和身体。
除了速效的陷阱,很多人还有另一个惯性:认价不认货。
他们觉得,一瓶面霜卖上千块,那肯定有两把刷子。不然怎么敢标这么高的价?价格一高,心理上就先信了三分。
可实际测试的结果,往往打脸。
纪录片《美容的真相》做过一个实验,让大家试三款护肤品,但把价格都遮住。
结果不少人最喜欢的,是最便宜的那瓶。说它保湿好、吸收快、用着舒服。最贵的那一款,反倒被嫌鸡肋。
@匡少见 纪录片《美容的真相》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类似的实验媒体做过很多次,结果都差不多。
说明贵不等于好用,价格撑起来的,更多是心理期待。
问题也出在这儿。花了这么多钱,很多人会舍不得停。他们不再判断效果,只想着:我已经用惯了,万一一停皮肤垮了怎么办?
于是护肤越来越复杂,产品越叠越多,基础的清洁和保湿反倒被忽视。
@光明网
近年来,多批知名化妆品也曾被监管点名,问题涉及重金属超标、非法添加、成分虚标……
可见,花大价钱买到手里的,不见得是护肤保障,反倒可能是皮肤灾难。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当然,化妆品行业的黑暗还不止于此。
众所周知,化妆品向来是暴利生意。调查显示,动辄几百上千元的产品,成本可能只有几块钱,甚至几毛。真正装在瓶子里的,大多是水、防腐剂和少量活性成分等。
消费者花出去的大部分钱,其实是砸在了广告费、明星代言和华丽包装上。
所谓的“科研突破”,不过是换了马甲的营销故事。
@中国质量报
以上这些新闻一再出现,其实说的就是一个道理:护肤品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不是越贵越好,更不是越快见效越靠谱。很多皮肤科医生早就提醒过,大多数人只需要清洁和基础保湿就够了。
但现实中,广告反复灌输“少一样都不行”,让人觉得停掉任何一步都会老得更快。结果就是瓶瓶罐罐堆了一层又一层,皮肤越来越脆弱,过敏越来越频繁。
最讽刺的是,很多人明明已经因为护肤品吃过亏,却依旧不敢停下手里的步骤。
他们怀疑,又依赖;痛恨,又继续消费,像被困在笼子里的人,一次次在同一个陷阱里兜圈子。
微整不微,风险不小
护肤品顶多就是“烂脸”——比如过敏、爆痘,但只要停用了,再加上治疗,还有恢复的可能。
可整容就不是这么简单了。那是真刀真枪往脸上动,往身体里打针。一旦出问题,很可能就是不可逆的,根本没法回头。
新闻里早就报道过不少例子。
有人去美容院打所谓的“除皱针”,结果连药是哪儿来的都说不清。打进去没多久,开始吞咽困难、眼皮耷拉,最后中毒进了医院。
广东还有一位女士去小美容院割双眼皮,手术失败导致眼皮外翻,连闭眼都闭不上了。
@新浪财经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整容不是偶尔出事,而是这个行业本身就有问题,所以早晚会出事。
如果说,护肤品的问题多半是成分虚标、效果吹牛;那么整容的问题更严重——很多人连医生都不是,资质是假的,营业场所是小作坊,药剂也不明不白,根本没经过正规渠道。
这风险就不只是长几颗痘的问题,而是真出人命的。
比如非法注射玻尿酸,可能导致血管堵塞、视网膜坏死,轻则毁容,重则失明;
肉毒素如果剂量不对,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严重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央视新闻
这些所谓的“微整”,本质上其实还是医疗行为。
可广告上把这些操作说得跟洗个脸似的,什么“午休美容”“轻医美”,听起来轻巧,其实都是打针进身体的事,不出事才怪。
更夸张的是,现在还有很多“黑医美”的速成培训班。
花几千块上个四五天的班,就敢上手给人打针。没证,没经验,不懂面部结构,也不知道血管神经在哪儿,全靠瞎蒙。
结果就是出事了——比如有判决书写得很清楚:有人无证给顾客打玻尿酸,导致对方失明,构成非法行医,虽然最后赔了不少钱,但再多的钱也换不回对方的脸和视力。
这就是整容和直接往脸上打针的可怕之处。
@央视新闻
@澎湃新闻
所以,如果你有天站在镜子前,想说“我是不是也该去打一下?”
请你想想这些新闻、这些真实案例。
那些不是“个别倒霉蛋”,而是这个行业出错之后,早晚会发生的事情。
说到底,护肤品也好,整容也好,其实都是一回事。一个是瓶瓶罐罐,一个是针管手术,套路都差不多:拿“立刻见效”做诱饵,拿“变美”当理由,用“变老变丑”来吓唬你。
广告反复在洗脑你:“不用护肤品你会老、不整形你就差劲、不消费你对不起自己。”
人一旦被吓到了,就真的停不下来。
美丽的真相
在经历了一次次烂脸、过敏、失败的整容手术之后,人们本该停下来反思,但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护肤品专柜、美容院、甚至手术室。
为什么?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爱美。
更准确地说,是因为“美丽陷阱”已经深深嵌入社会文化之中。它不再是个体的选择,而是一种被集体默许的“服美役”。
当下的审美早就被单一的模板绑死了——年轻、白皙、光滑、零瑕疵,被当成一种社会通行证。
职场上,招聘广告会写“形象佳”;婚恋市场里,“抗老”“不显年龄”成了加分项;哪怕只是日常交际,素颜也可能被解读成“不修边幅”。
在这种环境里,美被等同于竞争力。
电视剧《滤镜》
就像意大利女性哲学家毛拉·甘奇塔诺在《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一书中所说的:
“美的职责将人类困在孤立状态下,这是因为任何人一旦被孤立,就会变得更脆弱,也就更容易管理。美的神话对于推行这一策略极其有效:一方面,它督促我们只考虑自己;另一方面,它让我们不断地与别人做比较。”
节目《看板人物》
此外,算法和社交平台又在不断加码。
你只要点开一次变美的帖子,接下来推送的就是成千上万的“术后日记”“前后对比照”“护肤测评”。那些成功案例被反复放大,失败的故事却被埋在信息洪流里。
“幸存者偏差”让人误以为“别人都有效”,风险被掩盖得干干净净。滤镜和修图软件更是帮推了一把,让普通人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觉得天然就是“不够好”。
人们之所以愿意冒险,还因为速效的诱惑太强烈。保持作息、管住饮食、坚持运动,这些才是皮肤和身体真正需要的,但太慢、太难。
相比之下,“打一针、抹一瓶”就能立刻见效的承诺,像一个即时满足的按钮,让人忍不住去按。等到效果一过,焦虑又重新回来,只能继续加码,陷进复购和反复修补的循环。
纪录片《美容的真相》
营销也把这一切推向极致。
限时秒杀、倒计时、白袍专家站台,KOL在镜头前“亲测有效”,私域社群里有人天天打卡“维持期”,再配合分期付款、医美贷,把高昂的花费拆成一笔笔“小投入”。这样一来,风险被轻描淡写,消费却被无限放大。
更隐蔽的一层是心理上的锁链。
有人害怕“落伍”,觉得同龄人都在抗老,等自己上了年纪,一定会掉队,会被人说“年轻时不知道保养皮肤,看看现在老成这样儿”;
有人一旦上路,就陷入沉没成本,前面花的钱、挨的痛不想白费,只能不断追加。甚至有人把手术、打针当作一种社交货币,晒出对比照、分享经历,就能收获点赞和认同。
整套逻辑合起来,就是一个难以逃脱的循环:先被比较,然后起焦虑,接着买东西、动刀子,短暂舒缓之后又更依赖、更焦虑。
综艺《喜剧之王单口秀》
但真正值得追问的是:
美的定义,到底该由谁来决定?
是广告片里那些制造焦虑的文案?
是社交平台上被滤镜修饰到近乎假的脸?
还是美容院、代购口中那一连串必须买、必须做的项目?
这些声音一次又一次地兜售“美丽焦虑”,让人误以为,只有不断买、不断打针、不断动刀,才能抓住所谓美的价值。
综艺《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
可真相是,真正的美,从来不是从这些瓶瓶罐罐里提炼出来的。
其实很多人也都清楚,养皮肤的关键靠的是作息、饮食、情绪,而不是昂贵的护肤程序。规律睡眠、一顿热饭、一次散步,比任何一瓶精华都更能让皮肤稳定。
但这样的朴素真理,总是被消费主义和“服美役”的话术盖过去。
文章写到这里,必须抛出几个扎心的问题:
我们真的需要每天往脸上抹下那么多无法保证来源的东西吗?
我们是在护理皮肤,还是在维护一个供算法打分的“形象”?
给相机/他人看的脸,和陪伴自己生活的脸,到底哪个更重要?
我们把多少时间、金钱、情绪砸在了“变美”上,又从健康、睡眠和关系里抽走了多少?这笔账,到底谁在赚钱,谁在透支?
如果不再把“无皱无孔”当底线,而是把健康、松弛和笃定当成新的生活美学,也许你才会更像你自己。
一旦识破“颜值骗局”,无视颜值焦虑,那么,女性就再也不会轻易为此买单,为别人的眼光买单。
别人的眼光,哪能比得上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