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因病逝世,享年103岁。南都N视频记者获悉,杨振宁是华人首位诺奖得主,因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等理论贡献而享誉世界。他心系祖国,于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对中国科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在他7岁时,父亲杨武之受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随之搬入清华园。后因抗战爆发,一家人辗转西迁昆明,对数理知识萌生浓厚兴趣的杨振宁也考入了在当地临时办学的西南联合大学。尽管条件极为艰苦,但当时的联大物理系云集了多位知名教授,引领杨振宁很早就进入了世界物理学前沿领域。
上世纪40年代,杨振宁赴美国深造,博士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1954年,他与米尔斯共同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这项成果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突破之一。
两年后,杨振宁又与同胞李政道合作发表了《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提出“宇称不守恒原理”——微观世界中,互为镜像的物质不一定有相同的运动规律。这一打破成见的论断,很快被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等同行用实验证实,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科学原理。为此,李政道和杨振宁于1957年被授予爱因斯坦科学奖,同年12月10日,又站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开全球华人之先。
杨振宁回忆说,自己于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他并未忘记父亲“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托。1971年,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到祖国访问,此后不断运用自身影响力促进中外人才交流与学术合作,多次就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提出恳切建议。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落叶归根,回国定居在清华园,他为自己的家取名“归根居”。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他坦言,美国曾给了他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然而,“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侯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