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远行。
作为爱因斯坦之后的领军人物,他一直站在时空最前沿。人类对万物的认知,停步在他构建的模型处。
他出生在王朝的废墟,走过碎裂的山河,在战后漫长的黄金时代与大师比肩,又为连接东西跨越海波。落叶归根后,终挥手别去。
当世纪落幕,喧嚣散尽,斯人远去,人们才知失去了什么。
宇宙之大,何人续问?
一
夏天,103岁的杨振宁为49岁的翁帆过生日,在自家客厅演《牡丹亭》。
翁帆挽发丝,换青袍,昆曲咿呀,杨振宁坐在沙发上安静听着,沙发边放着黑色拐杖。
研究大半生的物理法则仿佛失效,老人身边的时间粘稠如粥。赞誉、争议、绯闻、好奇,恍如低语,如烟如尘。
一年前,拍他的纪录片在中关村首映,片中,美国物理泰斗如是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首映礼上,清华大学教授朗诵了那首《天真的预言》,杨振宁最爱的小诗:
“从一粒细沙中窥探世界,在一朵野花里寻觅天堂。掌中握无限,霎那成永恒”。
蝴蝶从野花飞出,越过时间的沧海。
他出生在一个世纪前的长夜,幼年最深记忆,是全家跑到医院躲避军阀混战,回家在角落看到弹孔。
中学时,16岁的杨振宁随家人逃难,从清华园去合肥,再经汉口、香港、越南,在硝烟中到达昆明。
在昆明,杨家租住小屋被日军炸成废墟,杨振宁用铁锹,挖出几本能用的英文书。
他受过屈辱,也得过荣耀。在美国买房时,因是华人,房东拒绝将房子卖他;获诺贝尔奖时,瑞典国王亲自颁奖,杨振宁走在得奖者最前列。
他更改过国籍,却从未忘过祖国。七十年代,杨振宁第一次回国访问,推动科学的春天到来;他和其他科学家的建议发展教育,促成了科大少年班。
为了筹钱资助中国科教,他四处奔走,曾发烧开两小时车去纽约唐人街演讲;他也曾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高呼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
人们骂他回国养老,毫无贡献时,80多岁的他还在实验室做研究,发表SCI论文30多篇,参与建设60多个顶级物理实验室,将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科研水平提高了几十年。
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爱因斯坦之后的大师,最正常的天才,34岁就获得诺贝尔奖。
1956年10月,杨振宁和李政道发表论文提出“宇称不守恒”,行至世界之秘最前沿。
哥伦比亚大学开记者会,《纽约时报》头版登消息。杨振宁登场时,会场爆满,一些人就差没爬上大厅的吊灯。
诺奖在当年就颁给了两人,这是颁发最快的一次,记录迄今未被打破。
他和搭档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直接统一了除引力外的三种基本力,丁肇中称这是20世纪物理里程碑,堪比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富兰克林学会,将杨振宁的工作,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
杨振宁喜欢名声,也似乎早知会出名。传记作家找他访问时,发现他保留了大量过往照片和笔记,甚至连西南联大时期的记录也留着。
获得诺奖后,因署名前后之争,他和李政道多次争吵,最终决裂。奥本海默大骂,说他应该去看精神医生。
晚年时,他又反过来替另一搭档正名:米尔斯的贡献被人忽视了,他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
穿过一个世纪的杨振宁,几经风云,人生多面,然而人们依旧试图用几个词汇,为他盖棺定论。
二
晚年时,有学生看到诋毁他的言论,气不过想去辟谣。
他回应:除了讨论物理,其他的事不要管。
联大求学时,他和同班的黄昆、张守廉并称“西南联大三剑客”,三人常在街边茶馆辩论。
有次黄昆问杨振宁:“爱因斯坦最近发表的那篇文章,你觉得如何?”杨振宁手一挥道:“毫无创新,是老糊涂了吧。”
几人常从白天辩到深夜,有时入睡后,杨振宁会想着想着兴奋起床,点蜡烛查阅物理著作。
毕业后,杨振宁报考庚款留学项目,物理项目,全国只有他一人考上。
1945年,刚到美国的他,兴冲冲去找偶像费米,四处打听却跑了个空。原来费米正在研发原子弹,行踪保密。
就在他犹豫是否要研究黑洞时,得到了费米要去芝加哥大学的消息,他追到芝大拜师。
芝大物理系是战后世界物理学中心,汇聚了原子能之父费米、氢弹之父泰勒等一流学者。
以费米为中心,他们常围桌而坐,从星体结构讨论到黎曼几何学,再到广义相对论。
费米说他最好的学生就是杨振宁,出差也让杨振宁代课。
一次,泰勒建议杨振宁将一个证明写成博士论文,两天后杨振宁交了。
一开始论文只有3页,经泰勒要求加到7页、10页,最后泰勒不再坚持,说这是他审过最短也最优秀的一篇论文。
1949年,杨振宁初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是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20多位终身教授里有爱因斯坦。
杨振宁决定留在普林斯顿,后来李政道也加入,同事斯诺回家兴奋地和太太说,院里来了两个绝顶聪明的中国物理学家。
两人在草地上散步讨论,用手指凌空计算。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画面,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上。
1954年,杨振宁探望病重的费米,费米说:“我把物理留给你们了。”
同年,杨振宁和搭档米尔斯发表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在规范场论发表之前,人类物理学刚亲历了黄金时代,时代、空间、运动的奥秘被揭开,杨振宁说,那是人类认知宇宙的英雄诗。
此后半个世纪,他成为那首诗孤独的作者。
人类对万物的认知,停步在他构建的模型处。
此后,有6个数学界最高奖研究规范场论而来,有7个诺贝尔物理奖直接利用规范场论拿到,此外还有几十个诺奖跟杨振宁的理论有关。
至2021年9月,他的论文已被学术引用32103次。
晚年时,他依旧沉浸在物理学中。
半夜有灵感他会起床记下;后辈请教问题,他满屋的演算稿里多半已有记录;100岁住院,他躺在病床上架着平板看论文。
2012年,杨振宁90岁寿辰,清华大学送了一个黑色大理石立方体作生日礼物。
上面刻有杨振宁在物理学4个领域的13项重要贡献,包括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和场论。
除此外,还有一句杜甫的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