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近期针对“台独”分裂势力采取一系列精准打击措施,力度持续加大,已形成强有力的遏制效应。近日,台湾媒体报道称,有岛内退役军人因被大陆列入通缉名单而在申请贷款时遭到银行拒绝,引发绿营不满。有民进党籍民代声称此举是岛内银行在“替大陆执行制裁”,要求当局介入调查。

△ 台媒报道截图
对此,台当局行政机构与“金管会”虽随后回应,称银行并未将大陆的制裁名单纳入参考,相关个案仅会“再作了解”。然而,无论民进党当局如何辩解,这一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大陆近期一系列精准打击“台独”行动所引发连锁反应的缩影。这清晰表明,“台独”分裂活动已无安全空间可循,参与者不仅面临法律追责,其经济与社会活动也将受到实质性制约。
大陆方面近期打“独”动作频频。继今年6月宣布从惩戒沈伯洋关联企业、通缉20名台“资通电军”人员后,大陆有关部门近日又连续两天公布涉“独”网络行为的相关信息。10月10日,国家安全部公布3名“台独水军”身份及其操作手法;11日,公安机关又对18名台军方“心理作战大队”核心骨干发布悬赏通告,并完整公开涉案人员身份证号,实现“点名道姓”式精准打击。

这些举措有力揭露了民进党当局谋“独”挑衅的行径,展现大陆对“台独”活动精准识别、定点打击的能力,彰显了对分裂行为零容忍的坚定立场。
随着大陆打“独”强度不断加大,民进党当局的焦虑与恐慌日益显现。岛内民众爆料,6月广州警方对“资通电军”发布悬赏通告后,民进党当局曾派人“慰问”涉案人员及其家属,许多家属表示不再支持亲人继续在该军种服役。更有消息称,当局甚至承诺为涉案人员改换姓名、身份,连已退役者亦不例外。大陆近期公布的“资通电军”人员信息愈发详实,有岛内军事专家建议台军方对该部队人员身份进行掩护,侧面反映大陆通缉已形成有效震慑。

△ 台媒制图列举大陆2024年9月以来被公开或被通缉的相关“台独”分子
此次银行拒贷事件,更将威慑从政治层面延伸至经济民生。业界分析认为,即便台湾银行业未采用大陆名单,拒贷案例的出现也合乎逻辑,原因可能包括:第一,大陆公布的通缉名单经岛内媒体广泛报道,银行风控部门可能主动将相关姓名纳入内部“高风险客户”审查系统;第二,部分国际金融合规数据库若收录了大陆的通缉资讯,台湾地区银行在使用这些系统进行风险排查时,便会自动触发警示;第三,面对政治敏感人物,部分银行员工可能出于“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自保心态,自行提高审核门槛,以避免未来卷入不必要的争议。
此外,也不排除部分“台独”骨干本身信用状况不佳,而民进党籍民代借机胡乱炒作,企图制造两岸对立。但无论如何,这起事件都标志着参与“台独”分裂活动不再是“无成本”的政治表演,其背后潜藏的金融风险已真实显现。

岛内分析指出,大陆警方在最新通告中明确提及“接台湾民众举报”,这一细节意义重大。它表明执法行动已与岛内民意相结合,正构建起一张对“台独”势力的立体包围网。这也充分说明,“台独”分裂行径在台湾岛内更加不得人心,两岸民众共同反对分裂、期盼统一的意愿日益增强。
“台独”是历史逆流,是两岸祸害。国台办发言人15日表示,任何为“台独”分裂势力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组织和人员,都必遭法律的严惩。希望两岸同胞积极提供相关违法犯罪线索,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坚定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和自身安全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