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在抢占用户时不择手段、盲目扩张,而到发生事故时又装聋作哑、轻描淡写
最近央视新闻对“共享单车自动落锁”展开了调查。记者以“共享单车自动关锁”作为关键词在社交平台上进行搜索,发现类似的情况近期在北京、广东等多地均有发生,相关案例涉及多个共享单车平台。用户普遍反映自己在等红绿灯或是上坡等骑行途中,车辆自动锁车,或是出现车轮抱死等情况,用户因此出现不同程度受伤。
可以试想,如果在骑行过程中共享单车突然上锁,摔倒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除此之外,作为在马路上穿行的交通工具,这更可能进一步引发交通事故,比如和汽车或行人的碰撞。也因此,类似情况一经曝光就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巨大关注。
对于共享单车骑行中为何会自动落锁这个问题,部分涉事平台否认车辆存在技术缺陷,并推测原因可能包括:用户未关闭开关锁页面,手机摩擦误触“还车”按钮;用户未扫码直接骑行他人未落锁的车辆,而前一用户后续关锁导致。但据记者的实测,这两个原因似乎都站不住脚。
比如在正常骑行场景中,记者尝试点击还车按钮,不同平台均弹出类似“系统检测到车辆仍在移动,请在车辆静止后重新还车”的提示,无法完成锁车操作;至于“骑了别人未上锁的车”,也有共享单车运营负责人称,他人远程落锁必须要满足多个条件,系统才能从后台对判断处于静止状态的车辆进行关锁。
由此可见,为何会遭遇自动落锁,颇有点原因成谜的意味。对此,有的平台展现出了大事化小的态度,比如用户事后向共享单车平台进行申诉,客服工作人员虽然道歉并赔偿50元,但对于自动锁车的情况却并不承认。也有共享单车平台还在试图撇清责任,比如某共享单车平台的《租赁服务协议》,就有“若用户提车,即表明已认同所订车辆本身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此时使用相关服务中发生意外或伤害事故,用户应自行承担相应责任”等条款,相当于单方面排除了自身责任,显然不公平。
如今,不少共享单车平台为了便于管理,进行技术迭代,用电子锁取代了物理锁。然而,技术升级不能以技术漏洞为代价。过去是物理锁,锁与人之间的操作边界清晰;而迭代成电子锁后,决定权部分转移给了系统。那么自然地,平台就应该承担确保系统安全可靠无漏洞的责任,而不是推诿、回避。
更何况,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自动锁车可能与平台另一个不规范操作有关——超量投放。为抢占市场和扩大用户流量,一些共享单车平台在城市部分区域违规大量投放车辆,存在“一码多车”,即一个二维码对应多个车辆的乱象。而这种乱象可能引发系统误判,触发远程关锁。
这并非没有依据。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上海明确了共享单车总量不超过110万辆,但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上海实际保有的共享单车数量远远大于110万辆”。今年8月,武汉三部门也联合约谈共享单车企业,规范“一码多车”与超量投放行为等。这是否就是原因所在,涉事共享单车平台需要给个说法。无论如何,不能在抢占用户时不择手段、盲目扩张,而到发生事故时又装聋作哑、轻描淡写。技术问题也好,超量投放也罢,本质上都是平台自身的问题,承担责任是理所应当。
如今,共享单车已经深度嵌入城市出行体系。有数据显示,共享单车日均骑行2700余万人次。如此巨大体量的用户,绝不能悬在不可知的风险之中。因此,共享单车平台必须承担责任,查明确凿原因,排除事故隐患,给用户一个交代。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