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的选,你希望自己以怎样的面貌走向生命终点?
A:干干脆脆嘎嘣一下死掉
B:缓慢失能,在病榻和照护中度过余生
以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我猜很多人会选 A。
最近也流行起来一个说法:健身的真正好处,不仅是减脂增肌、延年益寿,而是死的时候,可以嘎嘣一下干脆利落。
图片来源:小某书
网友们纷纷表示:种草了。
图片来源:小某书
长期健身
死的时候真的是嘎巴一下吗?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大概意思是,长期规律运动、保持健康生活习惯的人,更可能避开糖尿病、高血压等等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疾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免受病痛折磨,避开卧床、失能等毫无尊严的阶段;直到某个时间点,迅速离世,干脆利落。
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讨论听起来不怎么吉利,却意外地戳中了很多人:
相比死亡本身,大家更害怕的是漫长而痛苦的衰退过程,被慢性病一点点剥夺机能,拖垮肉身。
「嘎嘣死」的调侃,实际上指向了一个理想的生命终点——
压缩人生的失能和痛苦时期,让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充满活力、自主和尊严,直至最后一刻的到来。
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现代预防医学和健康科学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
比寿命更值得追求的
是健康寿命
生命并不是简单的年数,而是由质量和状态构成。
想象两个人:
A 活到 85 岁,但从 60 岁起就被糖尿病并发症缠身,视力衰退、肾衰竭、长期透析,晚年 25 年几乎都在病床上。
B 活到 80 岁,前 78 年都能自由出行、自理生活,最后因心脏骤停安然离世。
A 比 B 多活了 5 年,但 B 的「健康寿命」更长,拥有了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也更加自由。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最早的时候,传统公共卫生指标也只是通过死亡率、发病率来简单粗暴地衡量疾病负担,认为病得多、死得多就代表健康差。
但后来人们意识到,疾病导致的疼痛、失能、依赖他人照顾等等境况,同样影响人的生命体验,消耗着生命的价值。
在 1990 年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银行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提出了一个新指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用来衡量「因为疾病和伤残而失去的健康生命时间」,来评估整体疾病负担。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相对地,医学上还有一个评价指标叫做健康期望寿命(HALE),指我们能「完全健康生活」的平均年数。
例如根据 WHO 数据,中国人在 2021 年的健康期望寿命是 68.6 岁。也就是说,平均而言,我们有 68.6 年可以在无严重疾病或失能的状态下生活。
准确地从医学角度来说,大家所期待的理想中的「嘎嘣死」,肯定不是心梗这样的英年早逝。
而是在达到「健康期望寿命」的前提下,同时减少「伤残调整生命年」,从而压缩生命终点前的病痛期。
健康生活
确实能让人走得更「干脆」
斯坦福大学医学教授詹姆斯·弗里斯曾在 1980 年的时候提出「发病率压缩(Compression of Morbidity)」假说。
他认为,慢性疾病正在取代急性疾病成为主要健康威胁,但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推迟慢性病的首次发病年龄,实现可以在固定寿命内,延长充满活力的健康岁月,将疾病和失能期集中压缩到生命的最后阶段。
图源:根据书籍《活着有多久》插图制作
这种衰老模型,有些近似鸟类。
与人类相比,鸟类的「衰老期」通常更短促、隐匿,它们一生自由翱翔、积极运动,而后忽然结束生命,极少经历漫长的生活质量下降过程。
图片来源:网络
1998 年,「发病率压缩」假说首次得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一项研究的支持。
研究团队从 1962 年开始,记录 1741 名校友的吸烟状况、体重指数(BMI)和运动习惯,并根据这三个因素将人群分为高、中、低三种健康风险等级,在随后 8 年的随访中,研究评估了他们的累积失能情况。
结果显示,健康风险更低的人,的确能够推迟残疾失能的时间,并更少经历残疾、失能的痛苦阶段。
具体表现为:
● 较多吸烟、缺乏运动或体重超标的高风险组,在老年阶段的累计残疾程度大约是低风险人群的两倍;
● 长期不吸烟、保持正常体重并坚持运动的低风险组,不仅在一生中残疾更少,连失能出现的时间也更晚。
研究还发现,就算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那些保持健康习惯的人,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显更好,他们的残疾程度大约只有高风险者的一半。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否最终去世,结果都一致。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这项研究证实,经常运动、维持标准的身体质量指数、同时不吸烟,的确能够压缩失能期,让晚年少遭罪。
类似的结论,也出现在另一项对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 数据的分析中。
这项研究纳入了 5209 名 28~62 岁的男女、长达 46 年的随访数据,探讨了不同体力活动水平与寿命及健康寿命的关系。结果发现,体力活动水平越高,无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期更长,寿命也更长。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柳叶刀》发表的一项全球分析则从另一面印证了同一件事。
研究估算,全球缺乏身体活动,每年造成约 1340 万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的损失[7],并带来 538 亿美元的医疗成本与 137 亿美元的生产力损失。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其意义绝不仅在于机械地延长寿命,更在于大幅提升活着时的生命质量和体验,少花钱、少受罪。
给时光以生命
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人生漫长,总是充满不可预料的意外。
即便规律运动、健康生活,也无法绝对避免疾病:
一些由基因决定的癌症,仍可能发生;
所处地区的医疗条件与公共卫生环境,也会影响健康结局;
全球性疾病大流行或意外事故等外部因素,同样可能改变生命终点的形态。
也因为这些不确定性,导致一些人抱有错误的期待,倡导及时行乐,对于健康生活嗤之以鼻,扬言选择「过短命的人生」。
实际上,更有可能收获的是短暂的「健康人生」,然后提早开始承受病痛折磨……图片来源:《银魂》
与其把它当作绝对承诺,不如把它理解为一种概率上的优势:长期健身、健康生活的人更有机会过上舒适晚年生活。
人类对永生的渴望,从帝王炼丹到现代抗衰从未停歇。而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人类的寿命终归是有限的。
幸运的是,科学同时也提供了另一种答案:我们或许无法逃避死亡,但可以延缓衰退、减少痛苦。
运动、饮食、好好睡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其实是对抗衰败的温柔方式。
它们让身体的退场更从容,让死亡不再是被病痛拖拽的过程,而是尽可能自由、清醒、轻盈地谢幕。
上一篇:解析小米快充高压功率器件选型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