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浙江的数字经济发展稳居全国第一梯队,产业数字化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人才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涌现出杭州“六小龙”等一批创新领军企业。
优化算法不断迭代 机器狗更灵活
它叫A2,是前两个月刚刚发布的一款机器狗。能做出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并不容易,技术团队不断优化电机算法,对它增加了激光雷达等感知模块,让它的运动控制能力有了不小的提升,它在崎岖地形中移动也如履平地。除此之外,这款A2比它的“哥哥”B2体积小了不少,这也让它变得更加灵活,有助于日后进入一些狭窄的场景完成巡检或者救援的工作。
探索运动控制能力上限 服务生产生活
它就是G1,前段时间它在机器人格斗擂台赛上的精彩表现让不少观众为之震撼。而现在,它又学会了新的动作,它展示了一套功夫动作,非常丝滑流畅。这背后源自于算法的迭代升级,技术人员输入成千上万套真人功夫动作,让机器人自主学习训练,不断优化调整,最终才能磨炼出这样的效果。技术人员探索着它运动控制能力的上限,也是为了让它未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产值规模跨越增长 产量水平能级倍增
如今,智能机器人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而5年前还并非这样的景象。近年来,依托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数字经济优势,浙江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
从两个角度看,产值规模和产量水平都有明显的提升。据浙江省经信厅提供的数据,2020年,浙江省机器人产业总产值为240多亿元,到了2025年上半年总产值已经达到360多亿元。而工业机器人2020年一年产1万多台,到2025年上半年就产了5万多台,产量水平实现能级倍增。在浙江这片热土上,机器人制造迸发出了强劲活力。未来,期待这些智能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们生活的好帮手、好伙伴。
网聚新动能 基础研究 加速0-1突破
机器人作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是人工智能、精密制造与新材料等多领域技术的协同突破。但它的每一次突破,都要依托基础研究的深厚支撑。近年来,广东不断布局基础研究,一大批国家实验室、研究机构不断落地。
探索宇宙,不仅要上天,更要能入地。这里是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之一,它虽然无处不在但是神出鬼没,极难监测。这个看起来很普通的玻璃圆球叫光电倍增管,具备世界上最高探测效率,正是观测中微子的火眼金睛,超过4.5万个这样的“眼睛”组成的探测器正在追踪中微子。科学家们利用它可以追溯宇宙的起源,探索宇宙演化的秘密,未来还将在通信、地质探测等领域大展身手。
这样的“国之重器”在广东并非孤例。我国首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散列中子源正在发挥“超级显微镜”的功能,我国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建成,全球首个海陆结合大科学装置——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启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生命科学领域国家级大科学装置——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正在加速建成……一个个基础研究“高地”正串珠成链,并让成果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这个看似普通的头环,戴上它居然可以神奇地实现隔空控物。这里是琶洲实验室用脑机接口技术打造的智慧病房,戴上多模态脑机头环,目视平板电脑上的各个操作按键,眨眨眼睛就可以控制病床和其他外接设备。
在广东,各种最新黑科技的加持,让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一步步不断走进现实。
安徽:追光“造”日 大科学装置点亮未来
中国要想在基础研究上实现从0到1的突破,抢占未来科技的制高点和话语权,就必须提出并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拓展极限探测能力,实现对根本性科学规律的突破,大科学装置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平台。“十四五”以来,安徽布局了13个已建、在建及预研大科学装置。
什么是“人造太阳”?这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天上的真实太阳,而是复制核聚变反应过程的装置。比如从一升海水里面提取的氘,经过聚变反应就能释放出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而且没有污染,是未来的理想能源。
经过多年研究,“人造太阳”目前已经从实验验证发展到工程应用验证阶段。这个高耸的装置就是下一代“人造太阳”的核心部件——“1/8真空室”,它重295吨、高19.5米,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橘子瓣”。
这个“人造太阳”的模型,“橘子瓣”以后会安装在主机的中间位置,整个主机里一共有8个“橘子瓣”,全部装上后会形成一个环形的真空室,相当于聚变反应的“锅炉”。未来,从海水里面提取的氘、氚元素就是在这样的“锅炉”里进行聚变反应,产生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目前,下一代“人造太阳”正在进行关键部件的研制和现场集成调试,将在2025年年底全面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