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多亏了梁主任团队和这个‘机器人医生’,才保住了我的右眼。”在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刘先生指着自己的眼睛,向医护人员连连道谢。
10月13日记者获悉,北部战区总医院梁国标主任团队创新采用机器人辅助经眶-眼静脉穿刺栓塞技术,成功为刘先生化解危机,完成了这次高难度手术。
罕见眼疾有失明风险
专家联合制定手术方案
一个多月前,69岁的刘先生右眼莫名胀痛,结膜布满血丝,看东西重影,连转动眼睛都变得困难。当地医院诊断为“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若放任不管,可能会出现失明甚至颅内出血的严重后果。
刘先生在当地医院接受介入栓塞手术,却因病变位置特殊,手术失败。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他来到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梁国标主任团队接下了这例治疗难度极高的病例。
这类病例治疗难度极大,国际上通常采用眼部剖开直视下穿刺,或超声、DSA引导穿刺眼静脉等方法,但手术创伤大、穿刺误差大、成功率低,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失明等并发症。梁国标主任立即组织功能神经外科病区陶英群主任医师、脑血管病区朱廷准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多次开展术前讨论和模拟演练,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机器人规划“安全路径”
助医生一臂之力
手术当天,在梁国标的带领下,陶英群团队先利用手术机器人,设计出一条能完美避开重要神经、血管和眼球结构,直达目标血管的“最优安全路径”。随后,朱廷准团队在数字减影机的配合下,按照机器人设定的最佳穿刺点、角度和深度,精准地将穿刺针刺入眼静脉,再通过穿刺针把栓塞微导管送达瘘口,用弹簧圈等进行充分栓塞。术后造影显示,瘘口完全消失,颅内血流恢复正常,患者眼部也没有出现任何副损伤。
接受治疗后,刘先生右眼的胀痛感很快消失,眼球活动和视力明显改善,而且术区几乎看不到穿刺痕迹,3天后便顺利出院。这场原本高风险的手术,在机器人的“加持”下,顺利地完成了各个步骤,并达到了预计效果,成功为刘先生化解了危机。
坚持创新治疗思路
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长期以来,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梁国标主任团队面对疑难神经系统疾病,坚持多学科讨论、多模态评估和多手段联合的治疗思路。此前,团队曾在国际上率先采用经鼻神经内镜联合介入栓塞技术,成功治疗复杂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例。这次,团队又创新性地采用机器人辅助经眶-眼静脉穿刺栓塞方案,以更微创精准的方式攻克难题。
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将以往高风险的“经验性穿刺”变成了可预演、可规划、可模拟的“精准穿刺”,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与成功率。这不仅体现了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的高超技术与创新能力,也为更多疑难病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高级记者 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