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AI的时候,大家总盯着算法、模型说事儿,可很少有人提一个关键问题:那些酷炫的计算结果,总不能凭空冒出来吧?得靠电力和硬件撑着啊!
ChatGPT一天处理2亿次请求,要耗掉50万千瓦时电,这啥概念?相当于1.7万户美国家庭一天的用电量!
而撑起这一切的,就是咱们老祖宗公元前8000年就开始用的铜,高盛说铜是AI时代的石油,听着反差大,其实一点不夸张。
就说AI的核心硬件GPU,比如现在最火的英伟达H100,单块芯片里有3273颗锡球,每颗锡球至少连1到2条铜导线,核心连接部分还有几千根铜导线,断一根这GPU可能就废了!
而且它的热设计功耗都到700瓦了,最新的GB300服务器机柜,功率密度更是高达130千瓦,跟中小型柴油发电机差不多,想把这些热量导出去,只能靠铜制散热组件,没它根本玩不转。
铜的需求还不止在GPU上,数据中心和电网才是大头。施耐德电气算过,2023年全球数据中心装机7.1吉瓦,光这就用了46.7万吨铜,占全球铜消费的1.7%,到2026年还得涨到71万吨;
更别说支撑算力的电网,2026年电网用铜量也要到62.4万吨。英伟达的GB200超级芯片用铜缆连接,一个机柜的电缆快2英里长,要是按H100的出货量算,GB200卖35万到40万台,光铜就需要3万吨,这数可不小。
可问题来了,铜的供给根本跟不上。过去十年全球铜矿产量年均才涨2.1%,国际铜业研究组织2025年10月还下调了预期,说2025年只涨1.4%。
就像智利的矿山,铜品位从2010年的1.6%降到2024年的1.1%,好矿越来越少,产能自然上不去。
这种供需错配早反映在市场上了:国证有色金属指数涨了2.21%,有色ETF涨2.41%,这里面铜占了28.66%,高盛更是预测2027年铜价能到每吨10750美元。 可能有人会问,铜贵了,就没替代品吗?
还真有,虽说铝的导电效率只有铜的62.5%,但在散热、电力传输这些场景里,它的成本和重量优势太明显了。
比如GPU散热,散热器上那些跟空气换热的薄片,几乎全是铝制的,既能在小体积里搞出大散热面积,还能减重。
一个机柜装80个GPU,用铜散热器得64到96公斤,换成铝的就24到36公斤,轻了40到60公斤,不仅机柜承重压力小了,还能多装服务器;
更关键的是,铝制散热器成本才是铜的40%到50%,大规模部署能省几百万元。 电力传输里铝缆也越来越多,比如从变电站到数据中心大楼的主干线,还有楼里的电缆槽,都用铝缆。
虽说传同样的电,铝缆得粗点,但综合成本比铜缆低20%,重量还只有铜的三分之一,长距离固定铺设特别合适。
瑞银也看好铝,把今明两年的铝价预测分别上调了5%和2%。 再说说铝的产能,2024年全球电解铝预计产7225万吨,比2023年涨2.17%;
中国是最大产铝国,2024年原铝产量4400万吨,占全球60.12%,累计产量更是达5.504亿吨,占全球31.47%。
但咱得清醒点,中国电解铝有4500万吨的合规产能上限,2024年11月建成产能都4502万吨了,利用率97.74%,基本没增长空间了,只能靠提高开工率。
倒是海外在扩产,2024年1到10月海外电解铝产量2482万吨,涨1.4%,2025年增速还能快些。
美国银行说,2025年铝市还小过剩,2026年就会缺29.2万吨,铝价四季度可能到每吨3000美元。
不过有个事儿得说清楚:铝的替代有边界,像芯片内部高精密电路这种对导电效率、稳定性要求极高的地方,铜还是没法被替代。
未来铜铝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在不同场景互补,一起撑AI硬件。
其实说到底,AI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铜、铝这些基础材料。这些需求不是炒概念,是算力增长背后的真刚需,也给产业链上下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