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高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资料图)。
火炬高新区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图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立洲精密的弹簧生产车间(资料图)。
火炬高新区企业美图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在影像与设计领域的应用落地。图为美图旗下美图云修亮相第41届上海摄影展。美图公司供图
火炬高新区企业天马微电子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系统推进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落地。图为厦门天马显示科技FA实验室(资料图)。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厦门火炬高新区一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今年1-8月,厦门火炬高新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4.92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速高于全省7.3个百分点,高于全市5.7个百分点,排名全市第一;规模以上互联网软件业实现营业收入632.4亿元,同比增长22.2%。
优化生态
让企业敢创新能创新
今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创新百宝箱”接连上新:美图公司发布的智能体RoboNeo,上线首月就跻身数十个国家的应用商店分类榜前十;国投智能研发的“美亚鉴真”小程序可识别AI换脸、虚假图片,用户数已突破10万;天马微电子发布全球最窄四等边手机屏幕……一项项成果,彰显火炬高新区的创新“成色”。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一年来,火炬高新区系统谋划、精准发力,出台《厦门火炬高新区关于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今年以来,火炬高新区新增省企业技术中心20个,占全市52.6%;新增市企业技术中心10家,占全市62.5%。
龙头引领,“链”上共舞。火炬高新区聚焦产业龙头企业,支持其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
作为显示产业链领军企业,天马微电子持续助推“厦门屏”闪耀全球。由天马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整合了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力量,并引入上游龙头企业北京夏禾科技、创新型OLED材料企业浙江虹舞科技的技术资源,凝聚创新合力。
“在各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形成‘深度协同、内生增长’的新型产业生态。”据天马OLED研发中心产品开发部负责人杨康介绍,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项目分阶段、系统性推进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落地,已实现“从高性能有机材料设计合成、性能优化,到材料筛选、器件开发,再到面板设计、验证调试和终端应用”的全链条贯通。而备受市场关注的高性能LTPO折叠屏产品,正是从这条创新链条中孕育而出。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火炬高新区强化政策支撑,梯度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走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立洲精密,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高精密弹性件映入眼帘。“公司成立30多年来,始终在精密弹性件领域精耕细作,已开发了数万种定制化产品。”立洲精密总经理王亮表示,在火炬高新区的支持下,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练好“内功”,精密弹性件已应用于汽车、轨道交通、电力、医疗、机械、电子等行业。“在全球百强汽车企业中,我们合作的客户已经超过30%,近些年来公司的销售额基本保持每年15%的稳健增长。”
科技创新,离不开耐心资本的蓄能护航。火炬高新区围绕园区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链主企业+产业基金+龙头项目”基金投资新模式,鼓励企业将高新区各项奖补资金置换为金额2倍的股权投资,推动财政资金从“输血式”扶持转向“造血式”赋能。截至目前,火炬高新区引导基金总规模超450亿元。
建强载体
将“所研”转化为“所用”
生产车间里跃动的新质生产力,源自实验室里反复求证的科技成果。火炬高新区大力推进高能级科研载体建设,并通过机制创新,打通从“实验场”向“应用场”的链条,将“所研”转化为“所用”。
今年来,国有独资轻资产运营平台——厦门火炬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火炬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高校光电显示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厦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电显示转移转化中心”)相继成立。以争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契机,火炬高新区聚焦光电显示、海洋氢能等领域建设分中心,搭建全国高校开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把高校人才资源、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分中心将依托火炬高新区产业资源优势,构建以人才智力为支撑、转移转化平台为载体、科创耐心资本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目前,火炬高新区已启动建设“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高校成果转化、技术路演与交易中心、专家交流中心、项目孵化等功能区。
火炬高新区还着力构建高效协同的项目对接与成果转化融合机制。园区牵头探索建立高新区与厦门科学城、金砖创新基地、省创新实验室之间的项目对接和成果转化协同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的7项创新工作机制。通过搭建统一的项目对接成果转化平台,已累计收集来自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工信局、金砖创新中心等单位的项目线索超700个,策划并推动落地项目37个。同时,火炬高新区对接5家工信部部属高校单位和3家省创新实验室,梳理形成276项可面向产业开放的服务能力清单,为技术成果精准匹配应用场景提供有力支撑。
以赛搭台,促进更多高校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厦门。火炬高新区联合天津大学举办第七届“海棠杯”厦门赛区活动,挖掘近30个优质硬科技项目,遴选出7个项目进入总决赛;联合厦门大学校友总会举办厦大火炬创业成长营,征集高校、科研院所硬科技项目超260个。
火炬高新区还积极推动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就在近日,火炬高新区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携手构建“产学研用金”生态圈,全链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实现“从0到1、从1到N”的转化跨越。
乘“数”而上
持续激发产业向“新”力
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年来,火炬高新区以电子信息产业、机械装备(电力装备)产业、新能源产业为三大抓手,辅以新材料、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医药与智慧健康等N个新兴特色产业,着力构建“3+N”产业发展体系,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底座。“我们始终牢牢守住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走进位于火炬(翔安)产业区的唯恩电气厂房,慢走丝线切割机、高精密CNC加工中心等节能型高精密设备正满负荷运转。实打实的成效体现在数据上:经过全流程改造,企业每万件产品用电量下降15%、用水量降低30%。“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不仅推动企业自身发展,更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加分项’。”公司副总经理熊洪煌介绍说,作为工业连接器领域的标杆企业,唯恩电气已成为ABB、施耐德、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的绿色供应链核心伙伴。
逐“绿”向“智”,让产业“强筋壮骨”。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火炬高新区打出“组合拳”:整合专业服务资源,提供免费诊断服务;梳理数字化典型场景,举办供需对接活动,挖掘企业智能化需求;打造典型标杆案例等,有效解决了部分企业“不会转、不敢转”的问题。今年来,火炬高新区新增弘信电子、博泰车联网、燕之屋等3家企业通过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认证;新增亿联网络、唯恩电气等13家企业入选厦门市先进级智能工厂;新增联芯等11家企业入选福建省先进级智能工厂。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火炬高新区加快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1+1+N”的建设思路(即一个载体空间+一个协同创新体系+N个重点方向),大力推进福建省(厦门)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围绕企业需求,火炬高新区着力建设人工智能孵化器和厦门市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社区等重点项目,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同时,发挥园区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联合市工信局举办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系列产业供需对接活动,促进供需对接。
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已聚集国投智能、星宸科技、美图等行业头部企业,以及渊亭科技、深度赋智、芯瞳等新锐企业。拥有5个省级人工智能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其中“众数文鳐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垂直大模型”高质量数据集入选全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先行先试工作名单;有国家网信办备案大模型3个和深度合成算法52个,其中硕橙九畴工业大模型等3个行业模型入选省级行业垂直模型重点培育项目;113家企业入选我省首批数据企业名单,占全市65%。(记者 林露虹 通讯员 管轩 雷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