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9年4月13日,一颗直径325米的小行星将从地球上空飞过,NASA的数据显示,这颗小行星放射出的能量相当于15.3亿吨TNT的爆炸能产生的能量。因为它的轨道将途经国际空间站和遥远的太空,因此人类有史以来距离最近的小行星接近地球时,自然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这颗小行星就是小行星“阿波菲斯”,尽管有着如此惊人的能量,NASA还是向全球公布声明,这颗小行星的危险程度为零,只会擦肩而过。但“阿波菲斯”就像一面镜子,告诉人类,我们并不孤独,地球受到的小行星威胁不仅仅来自宇宙中如此之强的小行星,也来自数量众多的,并不那么强大的,但仍然可能威胁地球的小行星。
从2013年“黄河之怒”小行星飞掠地球到2021年的“阿波菲斯”,再到2036年小行星“2004MN4”的飞掠,然后到2052年,2029年附近经过的小行星“阿波菲斯”也将经过地球,并且NASA不能确定“阿波菲斯”2036年再经过地球的时候能够安全擦肩而过。除了“阿波菲斯”外,科学家还确认了超过2000颗近地小行星,它们在巡演太阳和其他行星的过程中,会经过地球附近,因此这些小行星对地球都具有潜在威胁。
当这些小行星在飞行过程中受到引力作用,或者受到其他小行星撞击,其轨道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科学家无法精准地预测地球上的小行星被撞击的时间和地点,但是已经知道小行星撞击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些小行星的直径不同,撞击地球带来的破坏程度也不同,但是NASA根据小行星的直径制定了不同的灾难性等级。
小行星的直径如果在25米以下,那么撞击地球时,这颗小行星甚至不会引起人类一点注意,比如2013年的“黄河之怒”,当时这颗小行星直径约为20米,撞击俄罗斯乌拉尔城市附近。这颗小行星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颗“小男孩”原子弹,从小行星撞击导致的伤亡数字来看,人类几乎不会受到伤害。
而当小行星的直径来到80米左右,其释放的能量将超过一颗“小男孩”原子弹,来到200米左右,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小男孩”原子弹。当小行星直径来到500米以上,小行星释放的能量将相当于500枚“小男孩”原子弹,当小行星直径在1公里以上,就会直接引发地球毁灭性的灾难。只有直径在10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带来的灾难才能在短时间内熄灭人类文明的火种。
科学家还发量过,当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直径在“阿波菲斯”的325米比较,地球将经历一场积极上亿核武威力的爆炸,人们将听不到超过2000台太平洋的海啸声。
这样的破坏力让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感到畏惧,2020年,美国宣布了一项新的“灭顶之灾”计划,这项计划的代号是NEO(近地小行星)危机。顾名思义,这个计划的目标就是对付“灭顶之灾”,通过技术和手段,确保地球不会被小行星撞击毁灭。
NEO计划对小行星进行分类,分析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以及他们的轨道和特点,然后集中精力开发可以防御小行星的手段。NEO计划中包括的小行星防御措施主要有几种,一种是重定向小行星轨道,这样可以让小行星在飞经地球时,不会发生撞击事件。
重定向小行星轨道的方法有一些类似于电影《阿波罗13》中的故事,科幻小说中利用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来改变小行星轨道的方法,这个方法在现实中是可行的。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旦操作不当,小行星被推到地球上,那就真的是“灭顶之灾”了,因此这个方法目前无法用于救援,需要科学家继续寻找更可靠的解决方法。
另一种方法叫做“以石击石”,用一颗小行星撞击另一颗小行星,将其推离地球,但这个方法可能会产生大量碎片,会带来新的威胁,因此这个方法也不实用。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核弹,这个方法就是在小行星距离地球很远的时候,投放核弹,利用核弹的爆炸能量来改变小行星的轨道,使它偏离地球轨道。
这种方法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一颗小行星被核弹炸掉的几率极小,而且即使成功,几乎不会对小行星造成影响,因此这个方法也没有得到收录。“灭顶之灾”计划的另一个核心部分就是探测技术,毕竟“眼见为实”这句话就是出自这种情况,探测小行星的轨道和特点,以及小行星的特点和轨道。
除了美国的“灭顶之灾”计划外,其他国家有没有相关的计划,又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同样的,国家发展的目标和太空计划也在变化,自从登陆月球后,人们看到了太空中更广阔的世界,太空探索更加受到人们的追捧。虽然登陆月球是人类的梦想,但是太空探索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登月”,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才意识到太空更多的秘密。
作为一个几乎全面从落后到领先的国家,美国自然要继续保持自己在太空探索的地位,但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向前迈进。2020年,中国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将土壤样本带回地球,这尘封已久的月球的秘密将继续揭晓,而中国的太空探索也正朝着更广阔的领域迈进。
中国的太空计划主要包括三大目标,一个是探索月球,一个是探索火星,还有一个是发射火星探测器,对火星轨道进行探测。中国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于2021年2月12日成功进入火星轨道,这是中国首次环绕并探测火星,也是亚洲首次火星探测,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独立火星探测国家。
此外,中国还计划于2024年将两台探测器送往火星进行着陆探测,并且在2030年之前将人类送上火星,开始对火星进行有人探测。在探索月球方面,中国的嫦娥五号虽然已经成功将月球样本带回地球,但困扰科学家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人们对月球仍然有着许多不了解的地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提出了2024年将月球南极着陆,进行月球土壤采样,并将采样带回地球,解决人们对月球新的疑问。在这些更加接近地球的目标中,中国对小行星的探索也正逐渐迈出脚步,2022年,中国将进行小行星探测。中国与美国的小行星探测技术有很大不同,为了探索小行星,美国通常会将飞掠小行星的飞船带入轨道,然后利用太阳能推动飞船,来回穿梭于太空和小行星之间。
而中国将采用另一种方法,用一艘载荷飞船带着多颗小行星探测器来到小行星附近,然后向小行星发射探测器,进一步探索小行星的起源、结构和成分等信息。借鉴美国的“灭顶之灾”计划,中国在小行星防御系统方面也在研究中,尽管目前没有公开发布相关计划,但是作为一个大国,中国自然对保护人类生存的计划不会缺席。
小行星如同我们手中沙,虽然有如此巨大的威力但也正如《权力的游戏》所说,只有真正坚强者才懂得如何使用这份坚强。小行星的威胁或许不会闪电来临的那样突不可阻,因为我们手中也握有消灭小行星的方法,这就是人类的聪明才智。
但是,正如美国发起的“灭顶之灾”计划标明的,小行星的威胁我们必须得面对,不然失去了这具备威胁性的力量,人类也将在自大中走向毁灭。在太空的广袤无垠中,谁都有可能成为打破平静的浪潮,因此,弱小的国家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保护,强大的国家则需要继续加强军事力量,在太空中保卫人类的家园。
然而,正如美国对太空的控制欲,小行星的威胁也可能变为“蝴蝶效应”,改变本不应改变的事物轨迹,或许这就是太空军事化的未来。伴随着太空的军事技术发展,太空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太空探索将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宇宙,还可能成为一种战斗的方式,各国的太空探索势必也会变得更加艰难。
这种艰难或许是大国之间的“星球大战”,也有可能是一场全人类的灭亡之战,但是人类不能因为不知道“就在下一个转角”而放弃太空探索,更不能为了“心中所念”而将太空探索变为战争。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各国的太空探索更应该是和平的,各国之间需要在太空探索技术和太空法则的合作上加强交流,促进人类太空探索的发展。
同时,随着太空军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太空安全,太空武器化与太空军事化的平衡将成为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
小行星撞击地球对人类的威胁不容小觑,但是在人类的智慧下,这种威胁同样有着弱点,人类可以通过科技的手段来防范小行星的威胁。国际合作与科技创新在应对小行星威胁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建设小行星防御系统,确保在小行星威胁到时候做出最有效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