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李岩
14日,“人民空军”公号发文披露,近日,东部战区空军某部“打响”一场跨昼夜的异型机混合编队实战化训练。
训练中,战机发挥各自优势,对模拟目标实施精准打击。跨昼夜的高强度训练结束后,飞行员们直奔战术评估室深入剖析战术决策、协同配合中的得失,进一步优化异型机协同作战方案。
何为异型机混合编队?
顾名思义,异型机混合编队事实上就是不同机型编入同一个战斗单元共同执行作战任务。在“人民空军”报道配图中可以看出,此次训练中,国产歼击机和歼轰机进行混合编组。
央广网曾发文评价,不同机型混编要求各型机飞行员在了解和掌握本机型技战术要领外,还必须清楚搭组异形机的武器性能、包括雷达性能、飞机性能,能否掌握这些内容直接决定了空战时两型机对空中态势感知的敏锐程度。
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告诉政知道,异型机混合编队训练,正是要突出实战化背景。在实际的作战任务中,当然要调配我们手中掌握的所有有用、能用的装备,来共同完成作战目标。不同人员、装备甚至不同军兵种协同打赢,这正是体系化联合作战的应有之义。“同时还要注意到,不论是对空攻防,还是对海、对陆,不同种类作战飞机、甚至是不同代际的战机,都可以根据任务进行混合编组。高新装备有高新装备的优势,旧型装备有旧型装备的特点。日常训练中,就要去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互为补充、协同联动,‘1+1>2’的效果。”
除了协同配合的混合编队训练,政知道注意到,近年来,解放军空军还曾多次进行同型机编组、异型机对抗的红蓝攻防训练。
央视军事频道曾在2023年、2025年先后报道披露,空军某部、海军某部组织进行歼-16编队和歼-10编队对抗训练。
参训官兵接受采访表示,此类训练让我们对不同机型的作战性能和战术运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更有利于我们在未来战争中,通过编组协同作战,不同机型之间优势互补,快速形成有利态势,有效提升作战效能。“现在的对抗,是为了以后更好携手。”这类训练有利于飞行员更熟练掌握作战平台,研究出更多“1+1>2”的组合技,排列组合出新的战斗力,为后续战训任务打牢根基。
某部飞行大队长总结称,通过异型机对抗训练,飞行员深入学习不同机型的作战理念、技术特电、战法运用,有效打破单一机型的思维定式,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检验战法、提升能力。
宋忠平还告诉政知道,不论是进行异型机的协同还是对抗训练,这实际上都客观体现出解放军装备体系化发展成果。“各具优势特色的不同型号装备不断地发展、更新,才能让指战官兵根据装备特性进行组合、混编,并以此生成协同高效的战斗能力。”
《环球时报》2019年曾发文介绍,异形机编队在美国等航空大国经常可以见到。一些航展中经常进行F22隐身战斗机跟F4、F86编队飞行展示。但在国内,此前几乎从来没见过这类飞行展示。
宋忠平表示,仅仅过去几年,公开报道中已不乏解放军异型机编队展示、对抗、训练内容。“刚刚过去的九三阅兵中,以实战化编组受阅是其一大特色。空中梯队里,多机型混编受阅,正是实战化编组的重要体现方式。”
上一篇:“科技总师”驻企破解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