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的鹤壁科创新城。 蔡迅翔 摄
4月20日在鹤壁市卫星智造产业园附近拍摄的卫星地面基站天线(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位于鹤壁市山城区的河南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中试基地。 袁国强 摄
淇河实验室。范鑫 摄
河南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中试基地项目。王欢 摄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已成为赋能区域创新的关键支撑。各地通过打造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载体,构建“平台+人才”协同机制,强化政策激励与服务保障,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近年来,鹤壁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始终将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构建以淇河实验室为源头创新、中试城为转化基地、科创新城为产业载体的“一室两城”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书写城市转型与产业跃升的新篇章。
平台赋能产业创新蝶变升级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承担创新功能的重要载体。鹤壁市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是驱动变革的核心力量。近年来,鹤壁市紧扣主导产业,努力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能级科创平台集聚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各类创新要素于一体,是激发动力的“催化剂”。
鹤壁市科创新城全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淇河实验室正式挂牌,省科学院鹤壁分院、省社科院鹤壁分院稳健运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目前,鹤壁市已搭建河南省密码科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0余家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岛在全省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创新极核效应凸显,吸引众多科创资源汇聚。如今,鹤壁科创新城已培育60余家科创企业。京东(鹤壁)数字经济产业园获评省级众创空间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科创企业成长提供了优质的孵化环境与资源支持。
记者走进位于鹤壁市山城区牟山园区的河南成果转化生物科技公司,在车间二楼的中央控制区旁,工作人员余俊虎指着电脑屏幕介绍,公司按照“一装多用、智能匹配”的柔性设计原则,可实现发酵、转化、纯化等七大模块的自由组合,便于试验工艺的设计与调整。
“我们能满足1000余种中试试验需求,是国内功能最全、覆盖最广的合成生物类中试基地。”余俊虎形象地比喻,中试环节如同求解方程式中的未知数,不将未知变为已知,就难以打通科技成果从“研”到“产”的“最后一公里”,“没有中试,仅凭实验室成果,企业很难下定决心投资。中试一旦打通,就等于写好了创新的方程式。”目前,鹤壁市共建有中试线近70条,成功转化中试项目460余项。当前,鹤壁市正在做强“中试底座”,大力引育中试平台、中试项目,打造覆盖全域和重点产业的中试平台矩阵,推动科研之花结出更多产业之果。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要搭建一流创新平台、高能级创新平台。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鹤壁持续完善创新体系,发展动能不断增强。鹤壁瞄准“一室两城”建设总目标,以“建平台、促转化、育产业、强服务”为抓手,实施“五大行动”,做到“两个争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精准服务产才融合硕果盈枝
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鹤壁市坚持把人才引领作为战略基点,赋能科技创新跃迁,让新质生产力在鹤壁沃土上奔涌。
“我们的项目2021年3月落地淇县,仅用不到4个月便开始试生产,这是淇县做优人才生态、大力实施‘亲商敬才’政策结出的硕果。”谈及淇县创业和人才发展环境,深圳“孔雀计划”入选者、淇县高层次人才、鹤壁理大特种玻璃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骜天说。鹤壁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有力助推了创新发展。
近年来,淇县创新实施“才聚朝歌兴县计划”,通过“人才+项目”“人才+产业”等方式,先后引进博士人才39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天工所)马延和等“高精尖”团队12个,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郑裕国等高端人才14人,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
筑巢引凤,鹤壁正打造聚才“强磁场”。该市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兴鹤聚才”计划,人才强市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29.16万人,较2020年增长17%,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提升至36.5%,位居全省前列。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为鹤壁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根基。
做优人才生态,让青年人才如鱼得水。鹤壁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务实举措优化人才服务,激发创新活力。通过建强助企专班与服务团队,高效服务企业6700余家;设立专项资金兑现人才奖励,协调解决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问题。创新探索人才服务市场化“鹤壁模式”,依托鹤壁人才集团设立4亿元人才基金,重点增强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加大对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补贴力度,加强平台载体建设,让年轻人真正“大展拳脚”。
人才因城而至,城市因才而兴。下一步,鹤壁将完善“全职+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和“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河南信息科技学院,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着力构建具有鹤壁特色、充满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鹤壁市通过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育的双轮驱动,有效推动城市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近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技术合同成交额创下新高,完成了从传统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华丽转身。通过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尊才爱才社会氛围等一系列举措,鹤壁让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这些扎实有力的措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奠定了迈向更高发展目标的坚实基础。
专家点评:以“平台+人才”协同 赋能区域科技创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商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陶宏展
近年来,鹤壁市以战略眼光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深化产才融合,走出了一条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转型之路,其经验值得深入剖析与推广。
以平台构筑创新生态,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鹤壁一直致力于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逐渐探索出以平台为基、以中试为桥的科技创新模式。科创新城通过建设科研机构、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岛、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不仅实现了创新资源的物理集聚,更催生了“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发展的化学反应。尤其是中试平台的布局与推广,精准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为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了持续动力。
以服务优化人才生态,打造产才融合新高地。人才是最活跃、最宝贵的创新要素,鹤壁通过机制创新与生态优化,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着力建设人才强市。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兴鹤聚才”计划,构建“全职+柔性”引才机制,吸引顶尖人才和团队落地;创新人才服务市场化机制,设立人才基金、优化服务保障,解除人才就业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了“引才”与“留才”并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人才+项目”“人才+产业”等方式,让人才价值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释放,是深化产才融合的生动实践。
以双轮驱动城市转型,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鹤壁以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育为双轮,实现了城市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从打造创新平台到培育新质生产力,从优化营商环境到营造尊才爱才氛围,以系统性布局形成了“创新—产业—人才”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让创新成为城市基因,让人才成为发展主角。鹤壁的实践表明,传统资源型城市也能在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河南日报记者 陈晨 实习生 李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