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专家 李娜
讲述人 李娜
河南省三八红旗奖先进个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副研究员
日复一日与屏幕上起伏的波形、交错的地层剖面和密密麻麻的数据打交道,探寻深埋于地下数千米、被古老岩石包裹着的空间,发掘可能蕴藏的油气宝藏,这就是我——一名石油地震勘探科研人员的工作。
地下储层,如同一座巨大的迷宫,我们需要通过地震波、测井数据这些零散的线索,去还原它的形态、物性,从而判断哪里隐藏着油气资源,寻找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艰辛。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裂缝的作用越发关键。在几千米深的地层中寻找到毫米级以下微小裂缝组成的裂缝带,是世界性难题。
微小尺度裂缝的地震响应特征是怎样的?米级地震尺度如何揭示毫米级裂缝的信息?一个个问题打磨着我的心智,也激发起了我的斗志。
不清楚,那就查文献、钻研机理;没有现成的模拟技术,那就自己写算法、建模型、调参数……经过不懈努力,我和团队探索出微小尺度裂缝随机建模方法及时空双变网格正演模拟算法;乘势而上优化了多尺度裂缝预测、高分辨率烃类检测等储层预测技术,使储层及含气性检测精度提高10%。每个百分点的提升,都意味着钻探目标更准一分,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也更稳一分。我们的成果支撑川东北地区部署井位10余口,落实圈闭资源量647亿立方米。
面对新任务、新形势,中原油田全力开展科技攻关。我牵头组建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向页岩油气新领域地球物理技术进军,推动东濮薄互层页岩油地震预测技术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助力东濮凹陷实现页岩油领域勘探新突破。
当前,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要求越来越高,勘探精度和效率提升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的研究方向也正在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让预测更快、更准。这难不难?难。但作为新一代石油科研人员,我们无所畏惧。
我的世界很大,大至关乎国家能源命脉;我的世界也很小,小到一方屏幕、一组数据。而我孜孜以求的答案,就在下一个储层、下一口钻井,就在我们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永不停歇的探索里。
(本报记者 周青莎 周晓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