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展会搭建声响起,东南亚商超里思念速冻水饺的包装已换上新设计;
当中老铁路冷链专列载着河南大蒜驶向老挝万象,马来西亚榴莲正通过郑州机场冷链枢纽新鲜抵豫;
这两组跨越山海的画面,藏着豫字号农产品从本土特产成长为海外知名品牌的密码——从黄河岸边的麦田到国外市场的货架,豫字号能打响,靠的是产业、品牌、制度与通道共同铺就的破圈之路。
产业筑基,质优的底气
豫字号的打响,源于河南农业实打实的产业实力。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用占全国6%的耕地,产出了全国10%的粮食、1/4的小麦,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不仅是中原粮仓,更成为豫字号持续供应的原料蓄水池。
在产业升级的赛道上,河南瞄准精深加工做文章。全省打造粮食、畜牧渔业等6大产业集群,培育小麦、生猪等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10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9家,数量居全国第二。
漯河的食品产业总规模突破2500亿元,占全省1/4,双汇的肉制品等食品走向全国;郑州凭借207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近千亿元年产值,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研发生产基地,为豫字号注入工业化品质基因。
品牌破圈,抱团的效应
过去,河南优质农产品常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西峡香菇、杞县大蒜品质出众,却因缺乏统一品牌,只能以低价出售。豫字号的突围,始于抱团打品牌的思路。
豫农优品与美豫粮油两大公共品牌的推出,彻底改变了局面。豫农优品制定十大金标准,涵盖绿色认证、质量追溯等关键要求,首批整合377家企业、717个产品,农产品从单打独斗变成集团作战。
美豫粮油聚焦粮油主业,走细分精品路线。通过制定《豫麦》地方标准,将小麦细分为5大类,河南粮食投资集团立足美豫粮油省级公用品牌建设,培育出裕厨专用粉、爱厨植物油等一批粮油精品。
2024年,河南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豫字号已成为河南农产品闯海外市场的金字招牌。
制度护航,品质的保障
豫字号能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离不开制度的硬保障。省政府印发《关于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聚焦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协同的指导性文件,从顶层设计上保障豫字号品质。
制定标准,严格监管。作为河南食品产业的重要代表,漯河市在标准建设上成效突出,其在农产品领域形成20项省级标准、309项地方标准,在食品产业领域制定423项企业标准,填补植物提取、调味面制品等行业空白,328个涉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年均检测样本7.3万批次。2024年,全省农产品、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让豫字号的品质经得起市场检验。
通道赋能,快达的突破
新鲜度是农产品的生命线,对豫字号出口而言,冷链物流是关键。2024年,我省冷链物流规模突破1200亿元,为豫字号出海搭建起保鲜通道。
跨境通道的打通更让双向流通更加顺畅。依托中老铁路,郑州至东盟的冷链专列常态化开行,郑州至吉隆坡、金边的“水果包机+冷链”航线高效运转,2025年一季度单月进口马来西亚水果达1501吨。灵宝阳光玫瑰葡萄通过冷链出口,远销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榴莲经4小时空运抵豫,豫字号出海与东盟优品入豫形成良性循环。
展会搭台,拓市场的引擎
如果说产业、品牌、制度、通道是豫字号的内功,那么展会就是展示内功的重要舞台。
第一届、第二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上,豫农优品、美豫粮油专区向东盟客商展示西峡香菇、裕厨面粉等产品,郑州万邦国际等企业搭建初步合作链路。第三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豫字号已进入成果爆发期:16组33家企业现场签约,金额逾百亿元,涵盖农产品贸易、农机设备、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东盟成为河南农产品的最大海外市场。
即将启幕的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更将推动豫字号向全链合作升级。2025年上半年,河南对东盟进出口额同比增长9.9%,按这个发展势头,2025年全年豫字号农产品对东盟出口额有望突破7亿美元。(河南日报记者 李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