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7日消息(记者 阮修星)10月3日至4日,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全球五大洲37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世界知名法学院校长、国际组织负责人及专家学者等近200位境外嘉宾,600余位中国内地法学院校长、法律实务界专家齐聚一堂,共促全球法学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共建全球法学界高层次对话平台,共塑人工智能与法治融合发展重要共识。
会议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致辞中表示,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法治再度站上文明演进的关键节点。中国人民大学愿与各方携手,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共同愿景,提出“五项行动倡议”:聚力拓宽法治合作,共建联动发展新平台,以机制化交流、网络化协作、共享化发展深化理解、凝聚合力、促进善治;聚力解答重大问题,共建法理研究新高地,为完善国际规则体系、破解全球法治难题提供学理支撑和方案储备;聚力规范智能发展,共筑科技向善新秩序,确保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普遍利益的方向发展;聚力培育法治英才,共创协同育人新范式,构建开放融合、联系紧密、面向未来的法治教育体系;聚力促进文明对话,共绘法治共进新图景,让法治成为应对全球挑战的“共同武器”。中国人民大学愿与全球法学院校一道,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智慧、包容、可持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法治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希望与会学者聚焦治理需求,以法治之策解决实践问题,紧跟数字技术发展进程,推动研究从“书本之法”走向“治理之策”;站稳价值立场,以法治之规引领技术向善,以前瞻性法学理论为技术发展立规引航,确保技术进步始终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深化交流合作,以法治之桥凝聚全球智慧,促进全球平台共建、规则共研、标准共商,推动数字文明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携手迈向普惠共赢的数字文明新图景。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洪祥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中国法学会愿与各国法学法律界同仁一道,持续加强人工智能法治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秉持开放包容、深化国际交流,坚守安全底线、促进可信可控,坚持智能向善、增进人类福祉,创新规则体系、完善全球治理,携手以法治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勉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全球法学院校一道,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为推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促进全球法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这一主题,多位专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召集人张文显表示,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科技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法律人共同体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国际法治和全球治理的关键和重点问题,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法治化、公正化、数字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法治贡献。
本次论坛成果发布环节,启动“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大模型2.0”。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大模型2.0包括智能法务平台、智能法律助手、教学实训平台、法律文书翻译、涉外法律资讯、智能翻译助手六大子产品,将全面服务于企业“出海”及法律实务部门,智能支撑全国法学科研与教育,搭建全球数据合作平台和法律智能服务平台。
会议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牛津大学法学院等全球五大洲近30家著名大学法学院联合发起成立“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倡议建立非官方、开放性的国际学术协作机制,通过常设性全球法治大会、常态化学术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全球法学教育合作,共同推动构建跨文明对话新范式、孵化未来法治创新者、探索人类共同法治框架。
本次论坛设五个平行院长论坛和十四个主题论坛,为与会专家学者构建专业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论坛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法学院等签署合作协议,并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法学院等世界知名法律院校、国际组织、司法机构达成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