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看星星时,不少人心里都犯过嘀咕:宇宙这么大,咋就只见地球有人?
这便是折腾科学界几十年的“费米悖论”。
最近格拉茨科学院俩科学家的研究,给这悬案添了新注脚,银河系里最近的科技文明,怕是在3.3万光年外头,等咱们探测到信号,怕是早隔了数万年光阴。
为啥找不着外星人?新研究戳破了“文明很多”的幻想
你有没有半夜抬头看星星,琢磨过“宇宙这么大,就咱们地球有人?”这事儿吧,科学家琢磨了几十年,叫“费米悖论”,按道理宇宙该挤满文明,咋连个信号都没捞着?
以前大家爱用“德雷克方程”算:比如银河系有多少恒星,多少行星,多少能活生命的,但问题来了,这里面最关键的变量全是猜的。
比如“生命出现的概率”“智慧生物能活多久”,谁也没见过外星生命,说白了就是“数学游戏”。
直到格拉茨科学院俩科学家站出来:别猜了!咱看行星本身能不能养得起文明,这才是硬门槛!
第一个门槛:板块构造得“给力”。
地球的地壳不是死的,会“动”,这玩意儿其实是行星的“恒温器”。
它能把地下的碳翻上来,跟石头里的硅酸盐反应,把大气里的二氧化碳“锁”住,不让气候失控。
你想啊,火星没有板块构造,大气早跑光了,冻成冰球;要是地球没这功能,要么跟金星似的闷成烤箱,要么跟火星似的冻成冰窖,就算你在“宜居带”,也养不出能进化出智慧的生命。
第二个门槛更狠:氧气得够烧金属。
原始人要炼铜、做工具,得有火吧?火要稳定烧起来,大气里氧气浓度得≥18%。
这不是矫情,是物理规律,没这浓度,你就算想搞技术,连火都生不旺。要知道,地球花了好几亿年才把氧气攒到这水平,这不是“运气”,是“必须”。
文明不是“活下来”就行,得“赶时间”
就算你过了上面俩坎,还有更残酷的:文明得赶上母星的“倒计时”。
地球的生物圈其实有“保质期”,它会慢慢把大气里的氧气“固定”到岩石里,大概再过几十亿年,氧气就不够支持光合作用了。而咱们人类呢?从猿猴站起来,到造出手机、火箭,用了45亿年。
这就意味着:文明必须“踩点”出现,既要等母星攒够了氧气、板块构造稳定了,又得赶在生物圈“过期”前,把自己进化成能跨星际的文明。科学家算过笔账:
更扎心的是:最近的文明在3.3万光年外。啥概念?光走3.3万年,信号传到地球得3万多年,等咱们收到的时候,可能人家早灭绝了,或者咱们早变成别的物种了。
结语
其实吧,SETI这么多年没找到信号,不是宇宙没人,是能跨过这么多坎的文明,太少了。
想想咱们多幸运:地球刚好有板块构造稳气候,刚好攒够了氧气让咱们炼铜,刚好人类没在几百年前把自己搞灭,每一步都跟“闯关”似的。
宇宙的“沉默”,不是因为我们孤单,是因为“合格的文明”本来就凤毛麟角。
继续找外星人吧!不是为了跟他们聊天,是为了验证:咱们是不是宇宙里“闯关成功”的那批幸运儿。就算永远找不到,能知道自己有多“难得”,已经够浪漫了。
毕竟,能在宇宙里留下“人类的痕迹”,本身就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