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是佛山机器人行业的“出圈”时刻。
8月1日,广东省首个立项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家标准发布,由佛山企业牵头制定;8月20日,全球首个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1万台订单在佛山签订,创下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诞生以来数量最大的单笔订单。
8月26日,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产品与服务发布会(佛山专场)暨佛山市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下称“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举行,首秀绝技、联盟揭牌、重磅政策发布更将产业热度推向新高潮。
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出圈出彩,实际上是佛山新兴产业的崛起。
壮大新兴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今年“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把广东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有奔头更有劲头。9月12日—13日,全省市县党政“一把手”集中培训“充电”,培训的主题也是“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三箭齐发”是佛山的最新方略。今年初,佛山就提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三箭齐发”,瞄准新型电力系统装备、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储能、半导体芯片、新型显示、医药健康、低空经济等战新产业聚力突破。
今年前7个月,佛山引进新兴产业项目185个,投资总额1111.28亿元,占第二产业项目签约总额64.58%。实践与数据表明,多个新兴产业已迈入新阶段,一些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正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
“进化”的机器人
佛山机器人“变了”。
稳居国内工业机器人第一梯队,佛山工业机器人产能领跑全国,全国每16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佛山造”。
但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今天,智能机器人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如何将既有优势,延伸到“AI+机器人”融合新赛道新场景中,是佛山产业发展的新课题。
佛山正在押注“AI+机器人”落地应用。
在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上,佛山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紫东太初具身大模型”及“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与验证场”;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研发出首款国产高端动态力传感器和具身智能六维力传感器;天太机器人发布新一代仿生智能关节模组……
这些创新产品将为机器人装上更聪明的大脑、眼睛、手以及力觉神经。以往,机器人大多靠预设程序驱动,稍微超出设定范围的动作就做不来。但用上“AI大脑”“物理小脑”之后,就能实现从“机械执行”向“自主进化”跃迁。
这是佛山机器人“进化”的标志。
今年年初,当人形机器人亮相央视春晚爆红,DeepSeek接入上亿终端引发全民关注。聚光灯下,外界也曾一度好奇:佛山的人工智能究竟能做什么?
事实上,在佛山,人工智能已与机器人产生了“梦幻联动”。不只有机械臂,当下的佛山已拥有“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集成应用”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
从工业机器人到协作机器人,从具身大模型到人形机器人,竞逐智能机器人赛道,佛山已率先吹响冲锋号。特别是今年,佛山对智能机器人产业布局力度明显加大,产业政策端密集催化。
今年4月,佛山就发布《佛山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提出以六大行动打造“大湾区智能机器人育成创新应用中心”。5月,佛山成立市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实施“八个一”统筹机制和产业培育模式。
8月再加杠杆,佛山重磅发布《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将投入5亿元支持关键技术攻关,设立35亿元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子基金等“真金白银”措施,力撑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佛山的目标很明确,要将智能机器人产业打造成为产业新支柱。
智能机器人是多学科交叉、前沿技术聚合的领域,除了政策、基金加持之外,更需要系统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来支撑。特别是在产业链条中,具身智能是关键一环。
今年5月,佛山就牵手AI“国家队”中科紫东太初,成立佛山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下称“创新中心”),组建华南首个多模态大模型的全品类机器人训练场,为机器人数据采集、技术研发和应用测试提供有力支持。
就在创新中心揭牌当天,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下称“佛山工信局”)发起“佛山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倡议。短短三个月内,产业联盟吸纳了80多家成员单位,汇聚了人工智能企业、智能机器人企业、家电家居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社会组织、技术服务机构等各类优质创新主体。
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产品与服务发布会(佛山专场)暨佛山市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 受访者 供图
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上,佛山市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正式成立;2个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及3个人工智能孵化创新基地挂牌……一个由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与生态集聚共同驱动的智能机器人创新生态圈,正在加速成形。
“佛山这一系列举措并非单一维度的扶持,而是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场景落地—人才培养’全链条的赋能体系。”中科紫东太初(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楚汝峰说。
今年以来,佛山智能机器人产业实现高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工业机器人整机产量占全省14.3%、增长30.6%;服务机器人占全省13%、增长40.3%。同期,佛山还落地了赛威传动、奥视技术、奥比中光、中大力德、非夕机器人、银星智能、海创大族、埃斯顿等大批重点项目。
新兴产业聚能起势
不止智能机器人,一些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都在大步迈向支柱型产业。
成长最迅速的是,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今年1月6日召开的佛山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明确,瞄准新型电力系统装备、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聚力突破。
新型电力系统装备被提到新兴产业首位。随后,在佛山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屡屡露面,并迅速崛起为佛山势头最猛的新兴产业之一。
今年上半年,佛山先后引进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项目21个,投资额达161.06亿元。 受访者 供图
1月,总投资50亿元的正泰华南智能集成配电产业基地及华南总部项目落户南海;2月,吴江变压器产业项目落地高明,南方电网首个电力物资循环项目落子三水;4月,投资40亿元的上海电气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项目落子佛山;5月,广东东软载波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竞得南海九江260亩地块,投资20亿元打造“智能电力装备创新谷”……
据不完全统计,几乎每个月都有新型电力系统装备项目落地或动工。今年上半年,佛山先后引进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项目21个,投资额达161.06亿元。
崛起最惊喜的是,半导体产业。今年8月,固定资产投资达63亿元的光芯片产业化项目落户佛山。这是佛山近两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也是佛山新动能产业基金成立以来拟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更是今年省内最大的光芯片产业化项目。
半导体产业作为支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术发展的基石性、先导性产业,已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产业领域。目前,佛山已初步构建起涵盖“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测”的半导体全链条生态体系,现有规模以上半导体企业336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
势头最稳健的是,医药健康产业。去年,佛山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26%,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快速增长。
今年佛山医药健康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前进。1月,成功引进总投资20亿元的山东鲁文医药大健康项目;2月,南海区与资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中国牙谷”科创园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4月,佛山召开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签约医药健康产业项目金额达70亿元。
新兴支柱产业聚能起势的背后,离不开佛山自上而下对招商的重视。新年开工第二天,佛山市委书记、市长挂帅,近200支小分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了规格空前的新春大招商行动。此外还有一批企业家、商协会代表,担当城市招商的“超级合伙人”,助力“以商引商”。
“全市招商系统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奋勇争先、成效显著,值得肯定。特别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佛山获得广东省首批500万元投资促进资金激励,为下半年全市招商工作乘势而上奠定了坚实基础。”佛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丁锡丰说。
多重力量的加持下,佛山新兴产业正步入快速成长期、聚能起势。今年1—7月,佛山第二产业签约投资总额1720.75亿元。其中,新兴产业项目185个,投资总额1111.28亿元,占第二产业项目签约投资总额64.58%。
抢占万亿级新赛道
在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之时,佛山的未来产业布局也初现端倪。
去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点名”佛山国家高新区、三龙湾科技城、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等载体,聚焦通用智能、生命与健康、先进材料、低碳能源、未来空间等领域,重点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未来智能终端、AI+生物医药、细胞和基因治疗、绿色氢能、新型储能、深海空间等细分产业。
此外,佛山还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发掘新赛道前瞻布局。
瞄准游艇产业这一“水上经济”新蓝海,佛山今年动作频频——5月底,佛山首个专业游艇会儒林湾游艇会落地海寿岛,填补高端水上休闲产业空白;7月初,位于高明区的西江国际游艇会暨“六大配套工程”全面动工,这是广东省首个内河型的游艇展示中心,也是省游艇旅游实验基地。
《广东省推动游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到,力争到2027年,广东省游艇制造产业链不断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维修保养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游艇及关联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
佛山虽不是沿海城市,但这里集聚了一批专注于艇体轻量化复合材料、精密导航仪器、高端舾装制造的“隐形冠军”企业。而且随着环两江先行区、“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建设,在“游艇+文旅”上,佛山同样大有可为。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银发经济也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竞争的新焦点。今年6月,佛山发布《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佛山全市银发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健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充分发挥制造业优势,推动布局2—3个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区。
今年6月,佛山发布《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行动方案》。 受访者 供图
这是一个万亿级的新赛道。根据《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截至2024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
作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区,顺德提出“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做强养老事业,另一方面做大银发产业。2024年由顺控集团成立全资子公司广东银发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统筹建设粤港澳(广东)银发经济产业园。该园区规划面积达6794亩,构建“北部产业区+南部产业区+展示体验区”三大空间布局,聚焦适老化改造、银发机器人、老年营养食品等五大领域,目标是建成国家级银发经济产业园。
从“人”延伸至“它”,同样孕育着万亿级市场规模的还有宠物经济。艾媒咨询《2024—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运行状况及消费市场监测报告》中预测,今年国内宠物产业规模将达到8114亿元,两年后这一数字有望突破1万亿元。
同样在6月,《佛山市推动宠物经济集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印发,佛山正式竞逐宠物经济万亿赛道。
《佛山市推动宠物经济集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印发,佛山正式竞逐宠物经济万亿赛道。 受访者 供图
这是佛山第一个宠物经济领域的全市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佛山将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宠物行业企业落地,鼓励本地宠物行业企业增资扩产,推动宠物经济全产业链布局、全业态协同发展。到2027年,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宠物产业集群。
庞大的宠物市场,涵盖宠物繁殖、交易、食品、医疗、用品、美容、培训、殡葬等多个方面。以三水区为例,去年宠物市场规模约13亿元,集聚宠物经济市场主体约200家。今年,三水区提出承包宠物全生命周期,全面布局“它经济”新赛道,力争2027年宠物经济营收突破30亿元。
洞察未来,才有可能领跑未来。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佛山不仅因势而谋,把握发展大趋势,更是先势而动,抢夺发展增长点。每一颗产业“新种子”,承载着的不仅是佛山抢占未来竞争力的战略布局,更是一个个真实的美好生活需求。
全国地级市首部投资领域政府规章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产业竞逐中,佛山已加速冲刺。
从智能机器人的进化跃迁,到新兴产业的聚能起势,再到未来赛道的超前布局,不仅展现出“再造一个新佛山”的坚定决心,更体现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深远谋划。
面对产业赛道的较量,佛山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三箭齐发”持续突围。
这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佛山“方法论”。其源于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加法,源于高质量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市场需求的协同,更源于每一个创新主体的韧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1日起,《佛山市投资促进办法》(下称《办法》)正式实施。《办法》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围绕吸引投资、便利投资、保护投资进行全方位的法制设计,将既往政策优势经验上升为稳定的法律规范,平等保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佛山市投资促进局(下称“佛山投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后全国首个地级市出台的投资促进办法,也是全国范围内较早、较为系统全面的投资促进的地方性政府规章,属于地方立法范畴。
《办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吸引投资、便利投资、保护投资等内容,着力于多维供给便利投资的政务服务和创新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措施,全面体现佛山在促进投资方面的务实创新。
譬如,《办法》第四条就强调了产业布局,支持投资参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引导投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聚集,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意味着,佛山将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避免盲目跟风,同时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差异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通过产业链招商,吸引上下游企业落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佛山是民营经济大市,《办法》也是对民营经济促进立法的有益探索。“我们坚持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对标国际国内最优最好,不断加大服务改革力度,形成一套创新性强、行之有效、广受好评的佛山方案。”佛山投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办法》的颁布实施是响应中央号召的举措,把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由规章的形式加以规范,加大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佛山以立法形式明确部门职责,填补了地方投资促进领域的法制空白,也将为民营企业增资扩产和招商引资提供制度化支持。”在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滕宏庆看来,佛山基于产业基础和改革经验出台该办法,将进一步巩固佛山作为营商环境“优等生”的市场化、国际化优势,同时也将传递“稳预期、利长远”的信号,让创新主体更有底气、投资企业更有信心。
撰文:李周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