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2025年下一代网络协议演进白皮书》聚焦移动通信网络向下一代升级背景,围绕现有协议演进、新协议引入两大核心,剖析协议发展痛点、技术路径与未来愿景,为网络协议适配新服务、赋能产业数字化提供指引。
现有网络协议面临新服务需求与自身痛点的双重挑战。新服务方面,融合感知通信(ISAC)、AI原生服务(如多模态AI助手)、智能体通信网络(ACN)等场景,对网络提出确定性、智能性、极致性能要求:ISAC需支撑海量感知数据交互,AI服务存在短突发流量(时延要求高且动态变化),通信与计算融合需灵活路由与任务卸载,现有QoS框架(如GBR/Non-GBR模型)难以适配。自身痛点集中于三方面:NAS协议扩展复杂,新增服务需定义大量新能力与消息格式,延缓标准与产品周期;控制面HTTP/2协议存在线头阻塞(HOL Blocking)、握手时延高(TCP+TLS需3-RTT)、头部压缩低效问题;用户面GTP-U/PFCP协议路径建立繁琐,无法保障端到端SLA,且与承载网络联动不足,难满足低时延需求。
现有协议演进聚焦三大方向实现能力升级。NAS协议需重构框架:一方面解决传统架构缺陷,如简化扩展流程、适配新数据交互模式、支持终端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适配智能体发展,支持终端数字身份认证、意图式交互,探索功能解耦与模块化,提升端网交互效率。控制面协议向HTTP/3+QUIC演进,QUIC基于UDP实现无HOL阻塞的多路复用、连接无缝迁移(基于连接ID)、0-RTT快速握手(集成TLS 1.3),同时优化头部压缩(持久化动态表),但需解决中间节点解析困难、与5G网络兼容性等问题。用户面协议强化核心能力,升级GTP-U实现自路由与源路由,支持路径快速建立与精准控制;联动承载网络,通过AI与网络感知动态调整路径;引入自适应QoS机制,实时反馈需求并协同RAN配置,构建高效可编程架构。
新协议引入为新服务提供底层支撑。智能体协议(Agentic Protocol)针对多类型智能体(终端/网络/第三方智能体)通信需求,需具备四大核心能力:智能体身份分配(保障认证授权)、能力发布与发现(支持跨域协同)、任务协调(标准化通信原语)、多模态传输与安全认证,同时推动标准化以解决协议生态碎片化问题。数据面协议突破传统转发定位,聚焦三大能力:高效可靠传输(减少信令开销、端到端拥塞控制、支持RDMA提升吞吐量)、数据标识与处理(精准识别数据特征、适配多类型数据编码与压缩)、安全保障(内网信令可选不加密,跨域采用TLS/IPSec平衡安全与性能),以支撑ISAC、数字孪生等场景的多模态数据采集与传输。
报告呼吁全球标准化组织(3GPP、IETF等)加强协作,建立常态化机制、共享测试数据、同步技术路线图,避免标准碎片化,推动协议体系兼具技术前瞻性与场景适配性,最终实现“技术标准服务产业创新”,助力沉浸式交互、元宇宙等场景落地。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