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几何时,阿里股价连跌四年,荣耀市场份额跌出国内前五,二者的合作被无情嘲讽为 “失意者抱团”。
为鸿蒙生态设备超 10 亿,“端云一体” 实力强劲;苹果 iPhone 17 本地就能跑 70 亿参数大模型,技术领先。
可谁能想到,阿里与荣耀这对组合,凭借独特的合作模式,竟撕开了行业垄断的口子。
阿里手握通义大模型与海量本地生活数据,荣耀拥有每年约 5500 万台的手机出货量与 MagicOS系统,看似弱弱联合,却在细分赛道中找到了突破点,他们究竟凭什么做到的?
合作是 “抱团取暖” 还是 “精准补位”?
或许有人会说,荣耀和阿里这事儿,说白了就是 “俩失意者抱团取暖”。
一个手机份额掉出前五,AI战略光有噱头没硬货;一个在本地生活和 AI 终端渗透上屡屡碰壁。
这种各取所需的合作,撑死了就是短期 “互相借光”,很难有真能打穿行业的长期价值。
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毕竟合作前,荣耀缺云侧大模型、缺高频业务数据喂给 AI;阿里缺能把技术塞进系统层的终端抓手,乍看确实像 “你缺的我有,我缺的你补” 的临时拼凑。
但细想就会发现,这种互补其实戳中了双方最核心的痛点,荣耀要冲 IPO,急需要 “AI 终端生态” 的实在成绩撑估值;阿里要让高德摆脱 “导航工具” 的局限,打通本地生活的 “最后一公里”。
而双方手里的牌恰好能拼成闭环,阿里有通义大模型、高德的导航与到店数据;荣耀有 MagicOS 的系统级推送能力和每年五千多万部的手机出货量。
此非单纯“借光”之举,而是以彼此之优势,填补自身之短板,将劣势化为优势。这是立足核心需求,开展的精准补位,意义非凡。
巨头夹缝中,合作能否 “撕开口子”?
换个视角审视,即便双方确可优势互补,然而前方矗立着华为与苹果这两座行业巨擘,这般合作又能在市场激起多大的波澜呢?
华为 HarmonyOS 生态设备都超 10 亿了,“端 + 云” 一体化直接挤压荣耀的中高端市场;苹果 iPhone17 都能本地跑 70 亿参数大模型,用户粘性摆在那儿。
荣耀和阿里联手,不就像在巨头夹缝里 “小打小闹” 吗?
这话确实点出了现实压力,但换个思路想,巨头的优势在全生态闭环,可也容易在细分场景里 “顾不过来”。
荣耀和阿里没去硬碰硬拼全生态,而是盯着 “导航到店消费”“手机端 AI 场景化服务” 这些具体赛道,比如高德扫街榜靠 AI 筛真实到店数据,上线首日就有 4000 万日活;荣耀手机把这个功能做成系统级服务,用户不用专门点开 APP,导航时直接弹出推荐。
这不就绕开了巨头的优势区,找到了自己的小切口?
而且阿里的阿里云有国内信创和海外合规的双牌照,荣耀既要做国内政企安全手机,又要推海外 Magic8 系列,这是华为云(海外节点不足)和腾讯云(缺大模型 + 本地生活数据)给不了的。
仅这一方面,便远比单纯与行业巨头在硬件、生态层面展开激烈比拼要明智得多。如此策略,更显灵活与智慧。
“基因差异” 会不会变成 “合作内耗”?
或许有人会心存忧虑,两个基因迥异的企业携手合作,是否会如同床共枕却各怀心思之人,虽处同一合作之境,却难以达成真正的齐心合力呢?
阿里是互联网公司,讲究快速迭代、流量变现;荣耀是硬件厂商,更看重供应链、用户体验。
万一在技术整合上扯后腿,比如阿里想把更多广告和推送塞进荣耀手机,荣耀怕影响用户口碑不愿配合,这不就成了 “内耗”?
这种顾虑不是没道理,跨界合作最怕 “基因不合”。
但从目前落地的情况看,双方好像找到了平衡点:荣耀 Magic V5 接入飞猪和高德后,收获了百万级用户好评。
说明没因为商业化牺牲体验,阿里也没逼着荣耀硬推,而是先靠 “真实到店榜单” 这种用户真能用到的功能打开局面。
更重要的是,双方都有 “必须做成” 的动力。
2026 年 3 月前,荣耀需完成 IPO 辅导,阿里要彰显“四大业务板块”协同效应。此共同目标,较单纯协议更具约束力,能有效降低双方“内耗”的可能性。
结语
说到底,荣耀和阿里的合作,既不是 “万能药”,也不是 “走过场”。
它确实面临巨头挤压、基因差异等挑战,但也抓住了 “互补短板”“细分突破” 的机遇。
能不能成,关键不在一开始有多声势浩大,而在后续能不能把 “系统级 AI 服务”“端云协同生态” 这些事儿落到实处。
比如真能让用户觉得 “用荣耀手机导航,找店、买单比别家方便”,让商家觉得 “通过阿里和荣耀的合作,能多做生意”。
若是能做到这些,那就算在巨头的夹缝里,也能蹚出一条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