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频截图
9月19日,户外品牌始祖鸟联手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放烟火,引发争议。当晚,蔡国强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海拔约5500米)开始燃放艺术烟花。现场视频显示,蔡国强通过火药爆破在山脊点燃三幕烟花,形成“升龙”动态景观。主办方称,此次《升龙》艺术项目所选用的烟花彩色粉均为生物可降解材料,并确认其污染物排放符合环保标准。21日凌晨,日喀则官方通报,已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目前品牌方已删掉相关视频并致歉。
争议的焦点并非艺术本身,而是这一行为在海拔5500米极端环境下,究竟会对生态产生什么影响?尽管主办方宣称,烟花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污染物排放符合环保标准。但这样的回应显然压不住舆论。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公众早已不再满足于企业或艺术家单方面的“环保声明”,而是要求看到更具体的科学数据、更透明的执行细节,以及后续可能采取的生态保护行动。一句“符合标准”的背后,藏着太多未尽的解释。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高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喜马拉雅地区素有“亚洲水塔”之称,土壤稀薄、植被生长缓慢、野生动物敏感,任何外来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人们难免担忧:火药残留物是否能在低温、低氧环境中快速分解?烟花爆破时的声光是否会惊扰岩羊、雪豹等珍稀动物的栖息?这些疑问并非吹毛求疵,而是基于科学精神的合理关切。
尽管主办方强调采用了环保材料,但“生物可降解”在实际环境中并非是万能的。高寒缺氧环境下,微生物活动极弱,降解速率可能大幅延迟。若材料需特定温度、湿度或光照条件才能分解,那么在喜马拉雅的冻土环境中,它们可能长期残留,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污染。这种未经实地验证的承诺,说白了就是纸上谈兵式的环保,根本靠不住。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公众对“环保声明”背后透明度的渴求。不管是商业活动还是艺术项目,只要进了生态敏感区,环保责任就不能停留在法律底线,还得追求更高的保护标准才行。网友要求“更详细的说明及公示”,其实不是要纠结技术细节,而是希望看到对自然的敬畏与诚意。尤其对始祖鸟这类户外品牌而言,目标用户多为环保意识强烈的户外爱好者,一旦被质疑利用“环保”标签规避实质责任,品牌信誉将会受损。
艺术与环保并非必然对立,但艺术创作不能以牺牲环境知情权为代价。蔡国强以往的火药艺术,多是在受控场地或城市空间实施,此次选择高海拔自然保护区,其环保逻辑理应接受更严格的审视。要化解质疑,靠的不是空洞的声明,而是实打实的数据。唯有全流程公开透明,才能证明这场“升龙”不是生态冒险,而是一次负责任的艺术实践。
日喀则已成立调查组核查,这是回应质疑的积极信号。但更重要的是,项目方得采取主动,用更科学的评估方法,给大家一个能信服的解释。眼下气候危机愈发严峻,任何涉及自然环境的商业或艺术行为,都该守住“谨慎”二字。品牌和艺术家要是真想传递“生生不息”的精神,不妨就从真诚回应质疑开始,好好满足公众对环保责任透明性的期待,别再让大家对着“环保声明”雾里看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