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5500米的雪域高原,一场烟花表演近日引起广泛关注。9月19日,户外品牌始祖鸟联合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脉江孜县热龙地区实施烟花艺术项目《升龙》。
网络流传的视频显示,蔡国强通过火药爆破在山脊点燃三幕烟花,金色火焰沿着山脊奔涌,形成飞龙腾空的景象。
据了解,蔡国强近年来的创作围绕“人与天地宇宙的关系”这一主题。此次,他将《升龙》项目视为与宇宙对话的载体,并选择喜马拉雅山脉作为“龙脉”的自然象征。品牌方始祖鸟表示,《升龙》项目展现了东方龙文化中的“吉祥”与“生生不息”精神。
图片截自网络视频
然而,这场“艺术盛举”在迅速传播的同时也引来不小的争议。批评的声音表示,烟花燃放会带来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影响,在喜马拉雅山脉这类生态敏感地区,人类干预行为应经过严格审视。
此前,品牌方在声明中表示,《升龙》项目所选用的烟花彩色粉均为生物可降解材料,曾通过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分与烟雾检测,并在多地的燃放验证中确认,其污染物排放符合环保标准。本次燃放等级为最低风险等级,噪音与光污染均低于夜间焰火,避免了对环境和公众的额外干扰。
并声称,因为在雪域高原地区创作,在生态保护层面,项目团队制定了“预防—监测—恢复”的全链条方案:燃放前已将牧民牲畜转移至安全距离,并通过盐砖引导鼠免等小型动物离开燃放区;燃放后立即清理残留物,并对草甸、农田进行翻土与植被修复,确保不留生态隐患。
这份看似完备的生态风险应对预案,实际效果却有待商榷。
针对声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何通向记者分析,首先,主办方并未公示烟花中彩粉的降解时间和降解条件,在其它地区可降解的材料未必适用于青藏高原。这些彩粉如果是可溶性材料,经过雨水冲刷后流走,对生态影响确实可控。但当下,项目所在地江孜县的雨季已过,视频中能明显看到山上的积雪,在这样低温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其降解性有待观察。其次,鼠兔等小型动物胆子很小,通常难以通过盐砖来引诱出洞。
“青藏高原地质年代较短、土壤层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抗扰动能力差,是世界上最特殊的生态系统之一,这也意味着它‘很难复制’。”何通介绍,江孜县的主要草地类型是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前者的特点是,水分条件比较差,特别容易沙化;后者独特的草甸层能像软甲一样保护水土。这层草甸中有些已经存在千年,一旦被破坏,恢复难度极大。
从声明看,为平衡艺术表达与生态责任,项目主办方确实做出了一些努力,其对山体和溪流的残留物清理值得鼓励,但“翻土”的清理方式并不科学。
何通介绍,青藏高原草地植被修复的作业方式一般是免耕作业,原因在于,对于高寒草地而言,翻土之后土壤层会变得疏松,加剧水分挥发,干燥的土壤在风力、水力侵蚀下更容易流失。“就网上流传的图片看,本次烟花表演呈带状分布。如果后期沿着烟花带进行翻土作业,破坏了植物根系,也就破坏了其固土效果。日后,雨水很可能沿着翻土后的痕迹下泄形成冲沟,进一步侵蚀草地,主办方应进一步监测残留物的降解效果和草地恢复情况。”
何通指出,这场争议暴露出艺术表达与生态保护间的边界冲突。西藏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独特,以演出带动旅游的发展方式值得鼓励,希望主办方将来以更恰当、更加生态友好的方式来策划新的表演形式,让人们了解青藏高原这片宝贵的土地。
目前,品牌方已经删除相关视频。危机公关专家、福州公孙策公关合伙人詹军豪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品牌方此次营销事故引发的公关危机,反映出品牌对公众生态保护情绪预估不足。“尽管其宣称采用环保材料、制定全链条生态保护方案,但雪域高原的生态敏感性让公众的质疑声迅速发酵。创意需以科学评估为前提,否则,再精心的方案也难抵公众对自然保护的深切关切。”詹军豪说。
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治理研究所所长陈真亮指出,根据《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法》,高海拔地区活动需加强生态风险防控。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知名企业更应怀抱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严守生态底线,建立全链条生态责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