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NASA“封锁”中国公民参与,意图阻挡中国登月步伐,能否如愿?
美国航天局(NASA)近来颁布了一项颇具争议的指令,禁止持有美国签证的中国公民参与其任何项目,甚至限制他们接触内部数据库和科研会议。此举被广泛解读为NASA试图构建“科技隔离”,以遏制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快速进展。
NASA辩称此乃“内部预防措施”,旨在保障“工作安全”,然而此番说辞掩盖不住其背后显露出的偏见与漏洞。新上任的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更是将“与中国在月球上展开竞赛”的焦虑溢于言表,他不仅公开表示要“比中国更快登月”,更宣称若被中国抢先将是“活见鬼”,并为此立下了“军令状”,誓言要带领美国迅速、安全地重返月球,赢得这场“第二次太空竞赛”。
然而,这种“莫名的自信”究竟从何而来?自上世纪60年代美国宣布首次登月成功以来,再无其他国家能够重复将宇航员送往月球的壮举。某种程度上,这标志着全球航天技术某种程度上的停滞。如今,中国在大推力火箭技术上稳步推进,美国却因此感到急切。
事实上,NASA针对中国的“太空封杀”并非一日之功。早在2011年,美国便出台了所谓的“沃尔夫条款”,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美航天合作,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外。然而,中国不仅成功建成了自己的“天宫”空间站,更在探月工程上取得了扎实进展。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今年4月,在公布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结果时,中国批准了两所受NASA资助的美国高校的申请。尽管受“沃尔夫条款”限制,这些项目无法获得NASA的官方支持,但中国此举却反映出美国科学界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认同将太空科研政治化的做法。
中方在借用条款中明确规定了合作细则:借用期限不超过一年,研究成果必须与中方共享,中国国家航天局需被列为合作方,月球样品不得丢失或转借,损坏则需承担追责。这既体现了中国开放合作的态度,也牢牢掌握了主动权。
为何明知存在风险,中国仍选择开放借用?一方面,1978年美国曾赠予中国1克月壤,此次借用可视为一份人情的偿还。另一方面,中国不仅拥有嫦娥五号的月壤,更获得了新鲜的嫦娥六号样本,已进行了充分研究。借此机会,中国既能展现“以德报怨”的大国风范,也能进一步巩固其在国际太空合作中负责任的形象。
然而,美国方面却依然沉浸在“中美登月之争”的炒作中。有议员甚至臆测“月球上会出现中文‘不得擅入’的标志”,并鼓吹加速推进月球核反应堆计划,仿佛一场新冷战已经蔓延至外太空。
对此,NASA前局长吉姆·布莱登斯廷曾直言不讳地指出,若NASA不进行彻底改革,将难以赶上中国的登月节奏。他认为,一旦美国在这场竞赛中落后,不仅会损害其太空实力,甚至可能导致国际盟友转向中国的“天宫”空间站。
追根溯源,美国航天事业的困境并非他人之过。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政治重心转向内斗,两党互相掣肘,太空政策摇摆不定,预算也屡遭削减——即便是在特朗普执政期间,航天经费也遭到了24%的削减。如今,眼见中国稳步迈向2030年前载人登月的目标,他们才开始感到焦灼。
太空探索本应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但美国却难以摆脱其霸权思维和零和博弈的惯性。一方面,美国大力推进太空军事化,组建“太空军”;另一方面,又对中国航天领域的每一次进步疑神疑鬼、百般阻挠。
针对美国炒作的所谓“中国太空威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已明确表示,中国坚持和平利用外空,反对外空军备竞赛和武器化,并敦促美国停止散布不实言论和扩军备战,以维护外空的和平安全。美国理应摒弃偏见,以理性态度看待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
然而,美国似乎总是沉浸在“以己度人”的小圈子里,将自身在太空领域的霸权行为及其不良意图投射到中国身上。事实上,美国在太空探索的道路上早已偏离了和平与合作的初衷,将太空视为维护全球霸权的又一战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自开展太空探索以来,始终秉持和平利用外空、造福全人类的理念,并与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归根结底,NASA与其浪费精力排挤中国、炒作威胁,不如将目光聚焦于如何理顺自身载人航天系统,切实推进一再拖延的登月计划。封锁中国几十年,结果却是中国建成了空间站、实现了载人登月、探测了火星。如果美国继续自欺欺人,或许真的会“活见鬼”。
——国际瞭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