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秉君(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
日本正在向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基地部署8架飞机。此前,一名日本航空自卫队飞行员在7月15日于日本岩国海军陆战队基地进行起飞程序模拟训练。(Lance Cpl. Tyler Bassett)
据美国防新闻网站9月17日报道,日本正在向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基地部署8架飞机,包括4架F-15战斗机,以空前的任务支持北约。
该报道称,这是历史上日本战斗机首次部署到加拿大和欧洲。今年9月,日本航空自卫队启动“大西洋鹰“行动,向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鹅湾、英国康宁斯比及德国拉赫等北约基地部署8架军机,包括4架F-15战斗机、2架加油机及2架加油吊舱,随行人员达180人。这一动向标志着这个二战后长期奉行“专守防卫”政策的国家,在军事战略上迈出突破性一步。
日本航空自卫队在声明中强调,此举基于“欧洲大西洋与印太地区安全相互关联”的认知,而北约秘书长吕特则在9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直言,北约正面临“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安全挑战”,暗示日本的部署是对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军演及中国北极活动的“集体回应”。
从历史维度看,日本此次行动是其近年来深度嵌入北约体系的关键一步。2025年4月,日本首相石破茂在东京与吕特会晤时公开表示,“欢迎北约介入印度-太平洋地区,这对日本的安全利益至关重要”,并承诺“深化与北约的防务工业合作”。这一表态与年初日本在布鲁塞尔设立驻北约大使馆形成战略呼应,标志着日本从“全球伙伴”向“实质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日本航空自卫队披露的路线图显示,军机从本土出发后,首站落地阿拉斯加艾尔森空军基地,随后进入加拿大北极圈附近的鹅湾基地,最终进驻欧洲核心区的英国与德国基地。这种跨洲际军事部署,彻底打破了日本战后“本土防卫”的地理限制,其政治象征意义远超军事行动本身。
日本此次部署的战略意图是借北约框架突破战后束缚,其核心在于通过军事存在换取北约对其“正常国家化”的认可。石破茂政府自2024年上台以来,推动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将军费提升至GDP的2%并解禁“反击能力”,而北约的背书为其突破和平宪法提供了合法性。正如吕特在4月访日期间所言,日本是北约在印太地区的“关键价值伙伴”,双方将在“情报共享、装备互操作及联合军演”等领域深化合作。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战术层面——例如日本F-15J战斗机与北约“台风”战机的协同训练——更涉及战略层面的绑定:日本计划通过参与北约“全球空战计划”(GCAP),获取第六代战机研发技术,绕过《武器出口三原则》实现军工产业链全球化。
日本的军事冒险也得到部分欧洲国家的默许。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在8月29日与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的会谈中确认,日本战机将进驻英国康宁斯比基地,并参与北约“空中警戒”任务。希利称,此举“彰显了英日对自由开放印太的共同承诺”,实则是英国借助日本力量维持其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德国总理默茨虽未直接表态,但德国国防部在9月1日的声明中透露,日本与德国已就“后勤保障体系对接”达成协议,允许双方军队在演习期间互相提供燃料与弹药——这一协议通常仅适用于北约成员国,凸显德日军事合作的“准同盟”性质。
日本的部署行动与北约当前的战略焦虑形成共振,现实动因则以应对所谓“中俄双重威胁”。2025年夏季以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启动“西部-2025”联合军演,投入兵力超过10万人,北约随即在波兰、立陶宛增兵至4万人,并启动“增强前沿存在”计划。北约秘书长吕特在9月13日的紧急会议上警告,俄罗斯无人机侵入波兰领空是“对北约领土完整的直接挑战”,宣布启动“东部哨兵”行动,派遣F-16战机增援波兰。在此背景下,日本以“协防盟友”名义介入欧洲安全,既响应了北约对“全球南方”伙伴的军事动员需求,也为自身争取到参与高端军事协作的入场券。
与此同时,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科考活动被西方炒作成“军事扩张”。加拿大总理卡尼在4月21日的声明中称,中国是“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最大威胁”,并宣布向琉球部署CP-140反潜机。日本借机将自身定位为“北极安全守护者”,其战机进驻加拿大鹅湾基地的行动,被《朝日新闻》解读为“应对中国北极野心的预防性部署”。尽管中国外交部多次澄清科考活动的和平性质,但日本与北约仍通过联合声明将中国塑造为“印太公敌”,为军事扩张制造舆论借口。
日本的激进军事政策面临国内外双重阻力。在国际层面,欧洲内部对北约“亚太化”存在明显分歧。德国总理默茨在7月北约峰会上公开反对将中国议题写入联合声明,强调“欧洲不应被卷入印太冲突”,反映出德国工业界对中国市场的依赖——2024年德国对华贸易额达2300亿欧元,宝马、大众等企业在华投资超过500亿欧元。法国总统马克龙则更直接批评北约“过度依赖美国”,拒绝日本参与欧盟“永久结构性合作”(PESCO)项目,凸显欧洲对日本军事存在的警惕。
在国内层面,凸显其战略野心与民意基础的撕裂的矛盾。日本民众对军事扩张的支持度低迷。《朝日新闻》9月民调显示,58%的受访者反对向海外部署战斗机,认为“可能卷入不必要的冲突”;仅有29%的民众支持扩大与北约合作。尽管石破茂内阁支持率在9月因“同情效应”回升至35.4%,但自民党在7月参议院选举中的惨败已暴露其政策合法性危机。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与军事扩张形成共振——2025年新版教科书中,“侵略战争”被淡化为“战时局势”,靖国神社参拜人数创历史新高,这种对历史的集体失忆为军国主义复活埋下隐患。
日本的部署行动将加剧大国对抗与区域分裂。俄罗斯已明确回应,将在千岛群岛部署S-500防空系统,并加强太平洋舰队巡航频次。俄总统助理帕特鲁舍夫警告,日本与北约的军事合作“正在将亚洲推向新冷战”。中国则通过“风暴-2025”核安保演练等行动展示反制能力,福建福清核基地的实战化演练直指“外部势力对关键设施的潜在袭击”,释放出捍卫核心利益的强烈信号。
对于日本而言,此次突破或许能短期提升其国际地位,但长期来看无异于“饮鸩止渴”。正如德国《明镜》周刊所言,日本正在“用军事存在换取大国幻觉”,却忽视了自身作为二战战败国的历史定位与地区安全责任。当F-15J战机掠过欧洲上空时,其所承载的不仅是日本的战略野心,更是对全球安全秩序的严峻考验——历史早已证明,试图通过军事同盟实现霸权的行为,最终必将自食其果。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日本向北约基地部署战斗机的举动,无疑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国际社会必须高度警惕:这个曾因二战战败而奉行“专守防卫”政策的国家,正在军事战略上寻求突破,并意欲以不容忽视的方式重返和重构其在全球的军事存在。当军国主义阴魂与霸权思维交织,人类或将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