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丽娟
中华文明如浩瀚星河,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新时代,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无论是故宫博物院借助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抑或是数字技术让敦煌壁画在云端实现重生,还是更多非遗技艺依托短视频平台收获更多关注,皆意味着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池春水”,离不开创新之力的托举。
善用科技力量,提升传承与发展效能
借助3D立体扫描技术和建模技术,对面临保存危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采集、记录、复原,生成专属的数字档案,方便后续对其展开研究、保护、传播等一系列工作。例如,敦煌研究院借助高精度扫描设备精准采集和记录洞窟壁画上的色彩、纹路等,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数字转化,形成较为完整的敦煌莫高窟数字档案。此外,博物馆、文化遗产旅游景点可在文物展览、文化体验等环节运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带领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技艺传承人可以在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创建文化宣传的公开账号,定期发布与之相关的高质量宣传内容,吸引各平台用户的关注和讨论。
依托教育改革,夯实传承与发展阵地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是前提,生根是结果。教学机构应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在小学阶段,可在语文课堂上引入较为基础的古诗词诵读、理解环节,在教师的带领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中学阶段,可适当提升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开设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类选修课程,引导学生按其喜好选择任一类型进行全面系统学习;在大学阶段,则需开设实践体验课程,由辅导员带队,定期前往文化圣地开展研学之旅,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此外,高校还应当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创新,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资金扶持,大力开展与之相关的课题研究,帮助研究人员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拓宽传承与发展范围
一是可通过开设文化知识普及课程、举办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外国友人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系统的理论科普和贴近当地受众审美的活动中,激发其推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和积极性,使更多外国群众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力量。二是可依托国际文化节、艺术节、博览会等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向世界展示传统文化魅力。中国可通过在世界舞台上派出京剧、杂技、民乐等艺术团体进行展演、收集名家大师的书法、绘画、剪纸等传统艺术作品进行展示,或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本文系淮阴工学院横向科研项目“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企业发展的路径探索”〈Z421A252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