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与金融领域的年度盛会——“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近日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拉开帷幕。这场以“科技+金融”为核心的高端对话平台,今年以超大规模的科技展示震撼亮相:1万平方米科技展览区、5000平方米科技集市,汇聚近200家企业,推出30余项前沿科技产品,其中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成果尤为引人注目。
大会联合张江机器人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合肥科大硅谷、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四大产业集群,打造了占地数千平方米的“机器人小镇”。40家具身智能企业集体参展,涵盖从本体制造到上下游配套的全产业链。青龙、智元、开普勒等本体企业与帕西尼、无限工坊等零部件供应商同台竞技,共同描绘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
在具身智能发展论坛上,行业焦点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服务机器人何时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蚂蚁集团旗下灵波科技推出的R1多模态机器人成为焦点。这款具备视觉感知、具身算法和复杂操作能力的机器人,在现场化身“机器人厨师”,1小时内完成红烧鸡翅、生炒排骨等4道菜品,从取材到清洁全程自动化。现场记者品尝后评价:“火候掌握精准,味道超过预期。”
服务场景的突破性进展在大会现场随处可见。开普勒K2大黄蜂人形机器人以“蓝领工人”形象亮相,实现1小时充电、8小时连续作业,双臂可协同搬运30公斤重物。智元机器人带来“四机联动”表演:远征A2鼓乐舞蹈、灵犀X2拟人交互、工业级小狗D1 Ultra后空翻、精灵G1毫米级倒咖啡,展现从工业到生活的全面渗透。
生活服务机器人的进化路径在大会上清晰可见。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示的全球首款双足仿生恐龙机器人,能自主完成取饮料任务;卓益得“行者”系列化身超市助手,提供端茶倒水服务;调酒大师ROBOT BARTENDER用机械臂精准调制150秒鸡尾酒;中科深谷智能按摩机器人实现1秒背部定位推拿。这些创新产品标志着机器人正从标准化工业场景向复杂生活场景跨越。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产业链的协同创新。灵波科技CEO朱兴透露,R1机器人依托蚂蚁集团AI基础设施,在视觉感知、长序列操作等领域取得突破。其“1:N”导览功能已在上海历史博物馆试点,可为旅行团每个成员提供专属导游服务。开普勒CEO胡德波则分享了物流领域的实践:其人形机器人已在国内最大快递企业实现标准料箱搬运。
成本下降成为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灵心巧手首席AI架构师苏洋指出,新一代关节模组价格从千元级降至百元级,灵巧手成本有望3年内从5万元降至500元。当灵巧手占机器人总成本21%-23%时,家庭服务机器人的经济性将显著提升。但行业仍面临挑战,小苗朗程合伙人赵沛舟提醒:“当前具身智能尚未解决单点任务的高可靠性问题。”
对于家庭服务机器人的发展路径,业内形成两种思路。星海图许华哲认为,机器人需具备十种以上功能才具备经济价值,预计5-10年内可实现管家级服务。珞博智能孙兆治则提出情感陪伴路径:通过拟真互动设计,让用户容忍机器人的不完美。这种“可爱优先”的策略,或为家用机器人开辟新赛道。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独特优势在大会上充分展现。2024年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051.9万套,同比增长34.3%。摩根士丹利预测,2028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080亿美元。完整的产业链、丰富的应用场景、政策资本的双重驱动,构成中国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的三大引擎。从工业车间到家庭客厅,一场由机器人引领的生活方式变革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