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崔晓萌
近期,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上市银行召开中期业绩会,“反内卷”成了绕不开的话题。
不计成本拼价格、抢客户,息差撑不住,资产质量也会亮红灯,银行不敢再这么“卷”下去了。
先看看行业家底。2025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营收超2.9万亿元、净利润破1.1万亿元,同比增长0.8%。
表面看业绩回暖,非息收入成了重要支撑,但实际上,净息差还在往下走——
中信银行下降0.14个百分点、招商银行下降0.1个百分点、中国银行较去年同期下降0.18个百分点……
山西一家城商行业务人员吐槽,这几年各家银行贷款定价比着降,存款利率抢着升,债券投资、中间业务收费也敢“赔本赚吆喝”,甚至有抛开风险定价原则的情况。他感慨,现在银行这碗饭真“不好吃”。
一名银行工作人员在清点钞票。新华社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说,银行之所以“内卷”,核心是两方面原因:一是市场供需没对上,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深化。
他分析,以前银行贷款规模每年能增长10%以上,现在只能维持个位数增长,银行想通过多放贷款来扩张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同时,能开拓的新市场越来越少,银行很难搞业务的差异化路线。结果,大家只能挤在已经成熟的老市场里抢客户,竞争自然激烈。
后果显而易见。
监管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已收缩至1.43%,其中国有大型银行息差收窄至1.33%的行业低点。而商业银行净息差合理区间在1.8%(含)以上,意味着当前全行业普遍低于审慎管理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不少银行靠“低利率、长期限、松审批”挖客户,看似抢了业务,实则埋下信贷风险的雷。
对银行人来说,“内卷”的苦更加具体。不管是不是营销岗,储蓄存款、对公拓户、贵金属销售任务都压得人喘不过气。
“谁能想到现在我们整天为了完成考核,不惜踩违规红线。”一位银行业务员称,现在银行甚至让员工自己贴钱完成KPI。拿销售贵金属来说,产品基本上是工艺品,金属含量少且贵,他们银行的产品最后几乎都是员工自己内部消化。代销保险方面,返点层层盘剥,到员工手里的计价少得可怜。现在银行还有各种商户二维码任务,手续费很高,很多时候需要业务员自己贴手续费完成,有业务员为完成100万元揽储任务,自己贴了3000元的利息。
此外,找客户也难。地方银行小微贷款利率偏高,客户准入门槛高。“符合贷款条件的利率不合适,不在乎利率的不符合贷款条件”,成了三四线城市地方城商行存在的普遍现象。
如今,为推动银行系统“反内卷”,上海、广东、浙江等地金融监管局和银行业协会相继推出针对性举措,重点整治房贷返点、车贷返佣、变相贴息等市场乱象。
银行也积极响应:工商银行明确要“带头整治内卷”;平安银行广东分行已组织2000余名员工签署反内卷承诺书;广发银行等机构通过暂停高风险业务、优化绩效考核等方式遏制恶性竞争……
但银行“反内卷”不能停留在喊口号。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银行业要跳出传统赛道“反内卷”,必须抓住新经济领域里的结构性机会,这需要城商行和国有大行根据自身定位,采取差异化的创新策略。
比如,城商行扎根地方、熟悉区域产业生态,可围绕细分场景发力。朱克力举例称,低空经济值得深耕,既可解农户融资难,又带动基础业务增长,更让城商行形成大型银行难复制的差异化竞争力。
国有大行反内卷可从首发经济突破。其资金实力强、科技突出,适合做新产品、新服务首发平台。如长三角试点中,针对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药研发,推出全周期金融服务:研发阶段供阶段性贷款,临床阶段联合保险降风险,商业化阶段借跨境金融助出海。
无论是城商行还是国有大行,反内卷的核心都是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创造。关键要摒弃“大而全”的思维,把考核指标从贷款规模转向客户生命周期价值,从单一利息收入转向综合金融服务收益。
当银行开始比拼谁更能理解产业痛点、谁更能整合生态资源时,“内卷”自然就破了局
下一篇:打完又哄?特朗普发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