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杨霄 王宁宁 王宇 文 吴彤彤 剪辑】中国“人工智能+卫星”组合已在太空开工干活了!9月11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 lnclusion外滩大会”上,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在演讲时称,今年5月,中国发射8BAI模型与12颗卫星同时上天,开启了人工智能走向太空的时代。这一组合被命名为“三体计算星座”,不仅完成了通讯、导航、遥感、计算四类卫星组网与协同,更为人类借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深空迈出了第一步。
人类去往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AI。
王坚在演讲时称,很多人以为中国科技产业只是将人工智能用在了手机与电脑上。今天,可以明确告诉大家,中国的“人工智能+卫星”组合体已经在探索太空了。它是通讯、导航、遥感、计算四类卫星的组合体,被命名为“三体计算星座”。
据了解,“三体计算星座”,是今年5月14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十二星”方式成功将“三体计算星座”首批12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它标志着我国首个具备整轨互联能力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这一事件被官方称为“天算时代”的开端,将人工智能与航天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天感地算”到“天感天算”的范式突破。
如何理解“天感天算”?
王坚称,太空中多数卫星是孤独的单兵,它们只能逐一与地面联系,将发现信息发回地面做分析与应用。今天,“三体计算星座”12颗卫星组网后,它们会对所经之处根据发现的变化,自行在太空做动态及时判断、处理了,不需要地面人员做更多主导或配合。比如,卫星应用从 “数据采集” 向 “数据服务” 转型,以森林防火为例,数据处理时间可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为灾害响应争取宝贵时间。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王坚称,人工智能是人类走向深空的关键助手。既有卫星或探测器在外太空信息回传,不仅有较长延时,也有安全稳定的不确定性,人类无法有效控制。在“三体计算星座”组合体实践成功后,我们将让更多组合体走向太阳、火星轨道,让它们之间打配合,从发现、思考、判断、解决做全套处理,帮助人类完成有效探路。
综上来看,“三体计算星座”实践,标志着天算时代从科幻走入现实,其意义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探索了太空计算资源的普惠化路径,未来普通民众也能便捷获取卫星智能服务,为人类探索宇宙边疆、应对地球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