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日盈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水壶生产车间,机械臂正优雅地起舞。它们精准地完成上料、装配、检测、下料等一系列工序。这条曾经需要6名工人的忙碌产线,现在仅需1人至2人监控,产线换线时间也从3小时—5小时缩短至1小时—2小时。
在日盈电子的注塑车间,生产经理宋忠奎指着身后的生产线介绍:“这款产品班产(12小时)从700件优化到1000件左右,生产效率提升42.8%,通过上下料、自动加工、自动焊接、气密检测自动化,生产数据实时传输,有异常会实时报警,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处理。”
这是5G智能工厂的日常,也是常州经开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生产车间(常州市经开区党群工作部供图)
数据驱动:让工厂会“思考”
在日盈电子的5G智能制造产业园,占地面积约12.4万平方米的厂区内,传感器“把脉”生产流程,并实时上传生产数据,设备运行“好不好、对不对”可以瞬间掌握。
传统制造业生产有两大痛点:一是生产不可视,二是多环节难协同。从产线改革到5G智能制造产业园布局,这家老牌企业“智改数转”之路坚定地走了许多年。如今,先进的设备都自带数据端口,可以很好地接入数据采集和收集系统,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实时分析,企业解决问题的效率提升了6%—8%。
随着日盈电子北美工厂即将投产,全球化生产布局对数据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总经理陆鹏介绍,客户下单后,排产、生产、运输……整个流程可实现实时追踪定位。“客户关注的是交付时间、质量以及产品价格,在这个过程中对这批订单的生产保持透明,对我们和客户都是一件好事。”陆鹏说。
产业升级:让制造更智慧
荣获“国家级5G工厂”,标志着日盈电子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上迈出关键一步。其“新”体现于三方面:生产要素更新,以5G、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替代人工作业,数据成为新质核心;生产模式创新,由批量生产转向柔性定制;产业形态革新,从单一制造延伸至“制造+服务”。
同样获评国家级5G工厂的江苏江南精密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也展现出类似图景。工作人员可像玩模拟城市游戏一样,实时查看全线运行状态,故障设备与低效工位一目了然。
生产总监吴伟健坦言:“过去生产不透明,24小时运转的设备一旦出故障,维修损失至少10万元。如今5G全覆盖,实时数据驱动人机高效协同,产能分布清晰可见。”目前,江南精密90%工序实现智能化,效率提升超20%,年产能突破30万吨——从粗坯到精材,全程由算法主导。
区域跃升:让智造有底气
在常州经开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获体系化政策支持。“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发展的必答题。”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李江说。全区创新构建“诊断+平台+标杆”三位一体推进机制。
作为诊断服务商,中润数智技术(常州)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曾见证鲜明对比:外地某制造企业2019年营收约7.8亿元,因拒绝数字化,系统仍停滞于三年前数据,客户群持续低端化;同期接受诊断的横山桥企业龙鑫智能,则逐步将简易进销存系统升级为全链路平台,以数据驱动决策,成功开拓新能源装备领域。
此外,常州经开区还举办“智改数转网联”园区行活动,联动中天钢铁、中国移动等企业分享转型经验,加速技术、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
2022年以来,常州经开区已培育1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超百个省、市级智能工厂(车间)与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星级上云企业逾330家,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转型矩阵。
实体经济的活力看企业,企业的生命力体现在生产线。一条条智能化产线,正串联起中国制造的新图景。当企业沿诊断、规划、落地阶梯稳步攀登,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设备嗡鸣与数据跳动,都诉说着一个共识:转型升级,是一场需要信念、方法与生态共同支撑的“温热同行”。(来源:常州市经开区党群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