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口县坪坝镇以“141”智治平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构建起“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治理更高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城市治理、应急处突、民生服务等领域成效显著,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更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与安心。
AI“天眼”出击 破解治理顽疾获民赞
车辆违停、垃圾暴露曾是坪坝镇老街区的“顽疾”,尤其是镇中心菜市场周边,早晚高峰常因车辆乱停导致拥堵,居民买菜、学生上学都受影响。如今,3套搭载AI算法的高清摄像头24小时值守,成了基层治理的“智能天眼”,不仅能自动识别违停车辆实时预警派单,还能监测行人倒地、人群聚集等异常情况,实现“一屏统管”。
“以前菜市场门口堵得厉害,我骑电动车送孙子上学,100米的路得挪10分钟,现在有了‘天眼’,违停车少了,几分钟就过去了!”家住坪坝镇社区的王阿姨笑着说。
据统计,自AI算法启用以来,该镇累计识别机动车违停事件520起,平均处置时间从传统的一天半压缩至半小时内,消防通道、机动车道畅通率显著提升,交通事故发生率下降近三成。不仅如此,AI摄像头还可以智能识别老人摔倒,第一时间触发预警并实时传输位置至平台,实现5分钟内快速救援,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与老人安全保障水平,“智能眼”也是“救命眼”。
数字预案发力 筑牢安全防线暖民心
每年“七上八下”的防汛期,是坪坝镇沿河靠山村落群众最揪心的时候。如今,“141”平台构建的“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灾后复盘”全周期监管体系,让群众多了份安心。平台能提前2小时接收气象预警,镇村干部、网格N力量145人+208人的应急队伍随时待命,236个风险点定期排查,15个数字化预案、37次应急演练,让应急响应速度大幅提升。
“去年7月那场暴雨,村里广播提前1个多小时喊我们转移,镇村干部还挨家挨户敲门,连我家瘫痪的老伴都被抬到了安置点,一点损失都没有!”瓦房村村民李大爷回忆起去年的防汛经历,至今仍满是感激。
此前,该村曾因暴雨导致山体轻微垮塌,得益于数字预案的快速触发,指挥长通过实景地图调度人员,1小时内完成道路清理和山体临时加固,避免道路堵塞。“现在不管是暴雨还是高温干旱,镇里都会提前通知,我们心里有底,日子也过得踏实!”李大爷补充道。
智能分拨赋能 架起干群“连心桥”解民忧
“以前反映问题,要么不知道找谁,要么等好几天才有回应,现在用手机点一点,很快就有人来解决!”说起“141”平台的智能分拨功能,坪坝镇社区居民张女士深有感触。不久前,她发现屋前的下水道堵塞,污水外溢,便通过平台拍照上报。没想到1小时后维修人员就赶到现场,3小时内完成疏通。“全程不用跑一趟路,还能在平台上看处理进度,太方便了!”
据统计,平台已累计收集群众诉求741条,涵盖政策咨询、场镇设施损坏、环境卫生、邻里纠纷等领域,均通过“群众上报—平台派单—板块响应—闭环反馈”机制,在12小时内快速处理。不仅如此,平台还鼓励群众参与治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反映、人人治理”的格局。“前阵子邻居家装修扰民,我在平台上反映后,社区网格员当天就组织我们协商,双方达成了装修时间约定,既解决了问题,也没伤和气。”居民陈先生说,“现在大家遇到问题都愿意找平台,感觉自己也是治理的一份子,生活在这里更有归属感了!”
如今,“141”平台的深度应用,正让AI智能与传统治理深度融合,用技术温度传递治理温情。在坪坝镇,“智治支撑、民呼必应”的基层治理新图景,正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何立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