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参加2025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媒体记者走访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了解天津港应用创新技术重塑港口运营范式,推动港口绿色化与智能化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港口的情况。
昨日下午,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城市参访活动进入第五站,中外媒体记者团走进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参观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了解天津港应用创新技术重塑港口运营范式,推动港口绿色化与智能化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港口情况。
天津港是京津冀的海上门户、新亚欧大陆桥重要节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
作为世界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天津港的码头等级是30万吨级,航道水深-22米,拥有220余个泊位,同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航运贸易往来,班轮航线达148条,截至2024年底,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300万标箱,位列世界港口第八位。天津港目前分为6大码头作业港区,分别是东疆港区、北疆港区、南疆港区、大沽口港区、高沙岭港区、大港港区。东疆、北疆、南疆这三个港区目前是主港区,东疆港区是集装箱作业区,北疆港区是通用泊位区,南疆港区是干散货及原油泊位区。
自动化码头装卸全球最大集装箱船舶
“我们目前所在的位置就是这个红星位置(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东疆港区主要是集装箱作业区,北疆港区是通用泊位区,南疆港区是干散货及原油泊位区。”在聆听了讲解员的介绍后,中外媒体记者从七彩廊道步入观景平台就感受到一股震撼。作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拥有3个20万吨级泊位,可接卸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舶。码头上正好有两艘长度达到399.9米的全球最大集装箱货轮停靠在泊位上。依靠天津港首创单小车岸桥+地面解锁站+水平堆场边装卸的全新自动化码头工艺,正在不停地将集装箱吊装到货轮上。
在看到整个码头上根本没有人,但依然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时,外媒记者纷纷架起摄像机、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一他们从未见过的景象。“我是第一次来到天津港,之前我主要报道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因此非常关注东亚和中国的技术发展。此次来到这里,如此多的自动化技术和现代化港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希望自己的国家也可以进一步利用这些技术,能够与中方达成长期的技术支持合作,共同开创美好未来。”印度尼西亚《迪斯威日报》主编多安·维迪安多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智慧大脑”操控实现码头无人化作业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双悬臂轨道吊,它一侧进行外集卡作业,另一侧进行内集卡作业。智能化自动解锁站,锁主要起到固定箱子的作用,为防止船舶晃动时甲板上层箱子滑落到海里,而它的所有操作都是通过机械臂来完成的,相比传统的人工拆挂锁,机械臂的操作更加安全、高效。”“现在我们看到的岸桥,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岸桥,起升高度可达到54米,能够供世界上最大集装箱船舶在此停靠和作业。”“这是我们的ART充电桩,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ART,具备超L4级无人驾驶水平,当ART电量不足时,会自动回到充电桩进行插枪充电,充电仅需1小时,可实现12小时连续作业。”随着讲解员的不断讲述,中外媒体记者纷纷点头赞叹。
“尽管这里货物众多,但码头接卸却能在‘智慧’大脑的控制下井然有序,如此高的自动化程度让我印象深刻。看着码头上运转自如的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相信这里的自动化设备能够很好地启发人们对未来技术的兴趣及思考。”来自印度的《印度教徒报》副编辑维格内什表示,他在北京居住生活了一段时间,这是第一次来到天津,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里的生活,很有松弛感,这也是他非常享受的放松之旅。
绿电100%自产自足达到“零碳”标准
“天津港对外对内服务辐射能力强,拥有集装箱航线148条、每月航班550余班,同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2024年,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7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329万标准箱。”天津港集团公司副总裁杨杰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天津港陆续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全国首个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形成了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全球首创”;全球首批港口风机拔地而起,年发绿电能力达3.4亿千瓦时;立足天津、服务京津冀、共建“一带一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300万标准箱,拥有海铁联运班列38条。
在听完杨杰敏的讲解后,一众外媒记者将他围了起来做起了采访,大家都非常关心如此庞大的码头是如何实现“零碳”的。另外,码头的吞吐量以及智能化运作,也是众多外媒记者关注的焦点。
据杨杰敏介绍,在推进生产自动化方面,推动传统集装箱码头、干散货码头智能化升级,大型集装箱装卸设备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全栈自主可控集装箱码头管控系统JTOS迭代升级,搭建“5G矩阵”,200座5G基站实现集装箱码头全覆盖。
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是建设周期最短、智慧程度最优、运营成本最低、装卸效率最高、绿色低碳最佳、适用范围最广、颜值色彩最美的全球新一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从软件研发、设备制造到总体集成全部使用国产技术,破解13项世界级难题,真正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码头上共有五台风机,风电装机总容量为24MW,光伏板铺设面积约1.6万平方米,年发电量共计5863万度左右,我们码头真正做到了100%使用电能,电能100%为绿电,绿电100%自产自足,这也说明了我们的码头是一个绿色、低碳、节能的码头。”杨杰敏表示,码头的5G和北斗系统,现场共设有12个5G基站和1个北斗基准站,所有通讯都通过5G完成,是天津港和中国移动共同研发的。在2022年3月巴塞罗那互联网移动通信大会上,“5G+智慧港口项目”荣获互联网移动经济最佳创新大奖,也是全球首个获此殊荣的智慧港口项目。
孟加拉国《新时代报》记者坦齐尔·拉赫曼表示,他在昨天早上刚刚到达天津,来到天津港,对这里的自动化作业很感兴趣。他很想了解这样一座大港究竟联通了多少个国家,这里的运营模式是怎样的,如何管理如此之多的集装箱,这些对他而言都是宝贵的学习经验。虽然之前没有港口方面的相关报道经验,但他非常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对这里进行深度报道,特别是清洁能源应用、自动化作业以及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方面。